冬日雨夜的公交站台,一段时间冰冷而无用的等待之后,你会选择打的,还是继续等待?“天这么冷,公交车又没来,还是打的算了”,“万一我上了的士,车就来了呢?已经等了这么久,再等一会儿看看吧”。你究竟应该听从哪个声音,到底哪个声音才是理性的抉择?心理学家们指出,后者才是非理性心理的低语。多年奋战的考生往往想着“说不定下一次就能通过”,沉迷牌局的赌徒总觉得“下一把,输掉的或者能赢回来”。“成本淹没”效应总是让人倾向于用更大的损失去弥补微小的损失,用珍贵的“机会成本”去挽回投入的“时间成本”,用看似理性的原因,却可能作出非理性的选择。这,就是人类自我选择能力的缺陷。
11月11日,张可创教授在新华·知本读书会上进行演讲
11月11日,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张可创做客第55期新华·知本读书会,为听众带来讲座“提升自我选择能力的助推器”。张教授以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理查德·泰勒的著作之一《助推》为切入点开展此次讲座。“理查德·泰勒是传统经济学的叛徒”,讲座一开始,张教授便语出惊人,“因为传统经济学假设人都是理性的,只有在承认‘理性的人’的基础上,经济学家们才能够以各种图表公式、理论模型,去预测在经济活动中人们的选择行为”。但泰勒的贡献正在于指出在人类选择的过程中,恰恰是非理性心理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细分之下,影响人们选择的因素,既有智力与认知等人性中的理性因素,同时又有本能、情感与受环境影响等的非理性因素。人类的选择过程就是理性与非理性之间的博弈,而在这一博弈之中,非理性心理往往容易获胜。“理性不足以成为人持续不断从事某种行为的决定性因素,热情与激情才是人不断行动的内在力量。”也就是说,非理性心理既是很多人在某项事业中创造辉煌的原因,同时也是人们一系列错误选择的诱因,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非理性心理”的奴仆。
讲座中的张可创教授
说到这儿,张教授为我们列举了诸如心理账户效应、从众效应、仁慈效应、美的辐射效应、匿名效应等常见的非理性心理效应。譬如,同样获得一千万,为什么通过彩票赢来的奖金,相比辛苦存来的积蓄更容易被人挥霍?这就是因为同一笔金钱,因为获得途径的不同,被划分进了不同的心理账户,货币的等值并不意味着价值的完全相等。再比如,在股市的大潮中,一个人有两支股票,一支涨了10%,另一支亏了5%,任何理性的分析机制都会告诉我们,应该抛弃亏损;然而现实中,人们往往会选择将更多的钱投入到亏损的股票中去,这同样是心理账户效应在作怪。其他诸如“一美俱美”的辐射效应,“爱他温柔,恨他温柔”的致命引力效应等等,张可创教授以非常生动鲜活的案例,为我们解析每一个人类非理性心理的运行机制背后的逻辑关系与认识谬误,并指出,了解心理效应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它、利用它,尽量使自己在决策与选择中少受其影响。
新华·知本读书会现场
在生活中,小到是否购买某件东西,大到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其中都包含着选择,而这些选择往往艰难。逛街时买错了商品,我们又需要在郁闷的心情与花时间退货中选择;考学时选错了专业,我们则需要在一生彷徨的争扎与鼓起勇气推倒重来中选择……一个选择接着一个选择,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像是走在不断分叉的迷宫,既没有可供依凭的地图,也没有存档重启的机会。可恰恰又是这些后果多样且不可逆的选择,决定着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张教授最后了强调阅读、思考、体验和行动对人们提升自我选择能力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与其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运气,或者哀叹命运的不公,不如以切实的行动来提升自我选择的能力。正如理查德·泰勒在《助推》的最后所说的:“如果只是一味地谴责人性的(弱点),而不去自我反思并理解有限的理性、缺乏自我控制……所带来的潜在危害,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避免未来再次出现的危机。”
新华·知本读书会现场
来源:http://mp.weixin.qq.com/s/C0GrD7097lc8H6-hOtdU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