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概况】
经济法学院始建于1986年,前身为经济法系。2015年挂牌成立了丝绸之路律师学院,隶属于经济法学院。2016年增设法学(涉外卓越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专业。
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现有法学(经济法方向)、法学(涉外卓越律师人才培养试点班)、知识产权三个本科专业。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均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现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有经济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两个硕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学院共有经济法、环境资源法、金融法、知识产权法以及涉外律师五个教研室。下设经济法研究中心、知识产权法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生命法研究中心和竞争法研究中心等校级研究中心以及数字法学研究中心等院级研究中心。学院教师教学科研成果丰硕,对外交流活动广泛,与海内外知名大学建立了稳定的学术合作关系。
经济法学院汇聚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与实务专家,学院现有教职工35人,其中专业教师23人,专职政治辅导员6人。在专业教师中,有教授7人、副教授8人。多位教师入选国土资源部咨询专家、上海市十大中青年法学家、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库等。学院教师在各类学会、研究会等学术组织中兼任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等职务。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多种研究项目,多名教师在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一系列成果得到省部级及以上领导批示。
【学科方向】
【经济法学】
本二级学科涵括了金融法学、信息法学、竞争法学、劳动法学、知识产权法学五个研究方向。金融法学主要研究互联网金融、财税法、自贸区法治、一带一路金融法律等。信息法学主要研究信息公开、公共数据开放与授权运营、社会信用立法等。竞争法学主要研究反不正当竞争和反垄断法律等。劳动法学主要研究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律等。知识产权法学主要研究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网络法、人工智能法以及不正当竞争问题等。
本二级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经济法学研究、担任经济法学教学、从事经济法学等工作的高级法学人才。
本二级学科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近年来,承担了国家、省部级等多种研究项目,曾获得省部级等优秀成果奖励。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
本二级学科包括环境法学、自然资源法学、国际环境法学、海洋环境资源法学四个研究方向。环境法学主要研究环境法的基本理论和污染防治法,包括环境法基本原理、水污染防治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自然资源法学主要研究自然资源法的基本原理、土地法、水法、矿产资源法、森林法、草原法和生态保护法等。国际环境法学主要研究国际环境法基本原理、国际气候法、国际水法、生物多样性法律保护、国际环境争议解决机制等。海洋环境资源法学是在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研究海洋资源开发与利用、海洋高质量发展、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资源管辖及其引发的争端解决等方面的法学理论和实务问题。
本二级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掌握本专业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够胜任环境资源法学研究、环境行政管理、环境资源法教学、环境司法等工作的高级法学人才。
本二级学科拥有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研究能力突出。近年来,承担了几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国内外刊物上公开发表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百余篇,多项成果获省部级优秀成果奖。
【导师介绍】
【研究生导师队伍】
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现聘有硕士研究生导师31名,其中教授16名,副教授11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导师占比超过2/3,具有法律实践的导师超过2/3,约1/3的导师具有政法系统中挂职锻炼经历、约1/3的导师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学院拥有多名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专家、学者,多名导师在全国性、地方性学术团体中担任会长、副会长的职务,多名导师在地方政府、政法委、人民法院、公安局等党政部门担任法律顾问、咨询专家。
【研究生导师风采】
一、郑少华教授

法学博士,国家二级文科教授、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上海政法学院副校长、上海司法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达环境法学者、上海市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并获“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兼任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经济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自贸区法治研究会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咨询专家、教育部法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外聘法律顾问。主要研究领域:环境法、经济法、社会法、生态文明法治、自贸区法治、涉外经济法治、数字法治。
先后出版《生态主义法哲学》(法律出版社,独著,2002)、《从对峙走向和谐:循环型社会法的形成》(科学出版社,独著,2005);先后主编教材5部;参编教材十余部。先后在《中国法学》等国家权威期刊与CSSCI期刊上发表六十余篇论文,其中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摘)共计二十余篇。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一项;承担教育部、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上海市哲社、上海市决策咨询等省部级课题二十余项;主持或参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环境保护法》等十余项国家立法与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自贸区条例等三十余项地方立法的起草与论证;主持《海南自贸港法》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先后有三十余份专家咨询建议获中央与省部级领导批示或被中央与省市有关部门采纳。
二、胡戎恩教授

北京大学法学硕士、博士,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立法研究会副会长。
从事高校法学教育和科研工作二十余年,主要研究法理学、立法学。并作为省级地方立法专家进行咨询和起草工作。建立民营经济法治研究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是民营经济法治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领军人物。为学生创建“莲花书院”等工作坊、读书会。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中国法学会部级课题、上海市人大课题多项;在法律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个人著作多部,如《中国地方立法研究》《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现代化——民营经济法治建设研究》。在《新华文摘》《政法论坛》《法学杂志》《探索与争鸣》《法治日报》《辽宁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多篇文章。
曾荣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首届上海司法行政系统十大杰出青年”、共青团贵州省委授予“个人突出贡献奖”、中共贵州省铜仁地区行政公署“二等功”荣立者。
三、肖卫兵教授

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理事,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获得者,上海市浦江人才,公共数据开放专家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府信息公开、数据开放、社会信用法制。参与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修改和《上海市社会信用条例》起草工作。在国内外出版过《Freedom of Information Reform in China:Information Flow Analysis》, 《政府信息公开研究的多维视角:流通、开放、实证》等中英文专著6本,在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和《政法论坛》等杂志发表期刊论文50多篇。曾获中国法学会主题征文一等奖和上海政法学院教学示范岗荣誉称号两次。创立“信息公开”微信公众号。
四、曹阳教授

法学博士,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经济法学院副院长。哈佛大学互联网与社会中心高级访问学者,上海市浦江学者,兼职律师,曾担任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研究室副主任(挂职)。现兼任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知识产权研究会理事,复旦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上海政法学院知识产权研究中心、科技法研究中心负责人。曾获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优秀人才奖。
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知识产权保护、人工智能规制。出版专著7部,参编著作2部。在《Journal of European Competition Law & Practice》(ESCI)、《Queen Mary Journa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SSCI)、《WIPO-WTO Colloquium Papers 2017》、《中国图书馆学报》、《知识产权》等期刊发表大量论文,其中多篇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经常受邀在新华网、人民网、新华每日电讯等主流媒体发表观点。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两项、国家知识产权局软科学课题一项、上海市教委优秀青年教师专项基金等课题,参与国家知识产权局、上海市法学会等多项课题。
五、丁茂中教授

经济法学(竞争法方向)博士、博士后,民革会员,主要从事反垄断法理论研究与实务工作。现为上海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竞争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司法研究所常务副所长,兼任上海市法学会竞争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经济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反垄断专家库专家成员等。
出版《中国反垄断法的立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研究》、《经营者集中控制制度中的资产剥离问题研究》、《反垄断法实施中的相关市场界定研究》、《竞争中立政策研究》、《反垄断法与经济现象的点面透视研究》、《竞争维护的路径及其实施问题》、《竞争秩序的法律治理问题研究》专著8部,在《法商研究》、《法学》、《现代法学》、《法学评论》、《政治与法律》、《法制与社会发展》、《法学论坛》、《当代法学》、《政法论丛》、《东方法学》、《法学杂志》等期刊发表60多篇论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20多个课题研究,荣获上海市晨光学者、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杰出青年法学家称号。
六、张继红教授

法学博士、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全球化法律问题研究所所长,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高级访问学者(2012-2013),全程参与《上海市数据条例》的起草工作。上海市太平洋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法学期刊研究会理事,入选2015年度“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入选2016年度“双千计划”,荣获2017年度“上海市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称号,2018年入选上海市青年法学法律人才库、2019年入选上海市涉外法律人才库。
主要研究领域为:数据法、金融监管法、“一带一路”法治保障。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司法部、中国法学会、上海市哲社等课题17项;主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据保护与网络安全法律指南》等系列丛书;出版《大数据时代金融信息的法律保护》等3部专著;在《法律科学》《法学论坛》《东方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学报》《财经法学》《金融法苑》《证券法苑》《国际金融研究》《财贸研究》《光明日报》《人民法院报》《上海法治报》以及Arizona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等国内外核心期刊及报纸发表中英文论文60余篇,论文多次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并获得中国法学会、中国银行法学研究会、中国商法学研究会、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上海市社科联等优秀论文奖。
七、王文革教授

武汉大学环境资源法博士,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博士后,高级工程师、经济师等。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经济法学科带头人。现任上海市重点学科环境资源法学科负责人、上海政法学院环境资源与能源法研究中心主任。
兼任全国人大环境资源立法研究基地(上海社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最高人民法院国土资源司法保护研究基地(上海政法学院)主任、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副会长、国际组织IUCN生态系统管理专家组成员、环境法专家组成员、中国环境资源法评论(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会刊)副主编,中华环保联合会法律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国土资源报法律栏目专家,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青山学院大学、澳大利亚邦德大学、台湾政治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等国内外多所高校访问教授、客座教授或特邀研究员。
八、何艳梅教授

法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中国环境资源法研究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水法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环境法委员会委员,曾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特约研究员。
主要从事环境法、水法、国际环境法和国际水法的教学和研究。承担《环境资源法》、《国际环境法》等课程的教学。出版个人专著《中国水安全的政策和立法保障》(法律出版社2017年版),《环境法的激励机制》(中国法制出版社2014年版),《中国跨界水资源利用和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领域的法律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在核心和重要期刊公开发表独著论文五十多篇,代表性论文有《跨国污染损害赔偿法律规则比较研究》、The Research on the Legal Problem of Protecting Trans-boundary Water Resources(全英文)等,其中《跨国污染损害赔偿法律规则比较研究》、《贸易与环境问题的条约规则及其发展》等论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九、商建刚副教授

16年律师、7年高级法官从业经历,硕士生导师。从1999年起从事律师工作,曾担任上海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委员会主任(2007-2015),两次获得律师行业突出贡献奖(集体荣誉)、上海市第四届优秀青年律师称号(2010)。2015年从知名大所高级合伙人经公开遴选成为高级法官,是中国本轮司法改革从律师中遴选成为法官的第一人。2015年起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工作,2016年起在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工作,三级高级法官。从事法官期间审理案件1000余起,获得上海法院系统个人一等功,承办案件多次获奖。
【人才培养】
【研究生暑期学校】
上海政法学院涉外高端律师研究生暑期学校立足上海、面向全国,依托上海的区域优势和上海政法学院的学科优势,旨在打造一流的交流和学习平台。自2017年创办以来,一直得到了上海市市教委学位办的大力支持。每年6月,研究生暑期学校会邀请学术理论界、司法实务界、律师界代表进行讲学授课,如何勤华、罗培新、孙笑侠、黄爱武、盛雷鸣等知名教授、法官和律师。集中他们的学术成果和治学理念,进行内容丰富的授课活动、学术讲座及学术交流。主题涵盖“人工智能与法治”、“疫情后时代全球治理—规则与秩序的重构”、“数据法治——全球视野下的中国路径”等。每期课程进行期间还会带领同学们实践游学,如参观上海大英博物馆展览会,寓教于乐。有众多来自全国各地知名法学院校的研究生、本科生踊跃参加 ,覆盖面达上海市乃至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

【“师说”与“海外名师”系列讲座、名家讲坛】
学院定期举办品牌项目“师说系列讲座”,至今已举办了20余场。主题涵盖“法律人的未来”、“法学学习经验分享”、“法律应用规则”、“求新于法 创兴于国”、“青年律师如何快速成长”等,激发了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的热情。

学院定期举办“海外名师系列讲座”,邀请全世界各地的著名教授为同学们传道授业。如英国戈德史密斯事务所Jonathan Crystal为师生作题为“Intellectual Proper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Sports Rights”的讲座。美国天普大学法学院公共卫生法律研究中心政策研究技术项目主任Elizabeth A. Platt为师生作题为“公共卫生法平等保护原则与案例评析”的讲座。

学院还举办“名家讲坛讲座”,曾邀请孙笑侠教授就“疑难案件中的法律方法”主题作讲座。孙老师指出,对法学基本问题的思辨和考量都是重中之重。在层出不穷的各类重大疑难案件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是基本的法学思维和法律方法。曾邀请李林教授就“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难点问题”主题作讲座。李老师在讲座中紧紧围绕全面依法治国的战略地位、战略意义、性质特征、基本目标、主要任务、重点难点、顶层设计等要义进行了全面阐述。曾邀请陈少英教授就“中国向税收国家的转型”主题作讲座。陈老师围绕“税收国家”问题的提出、“税收国家”理论的由来、“税收国家”标准的认定、“税收国家”的中国适用四个方面展开论证,为师生们勾勒现代税收法治体系开启了一扇学术思想的大门。

【名校访学】
学院重视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为帮助学生切实感受中英法律文化和实践的差异,与英国剑桥大学合作开展了剑桥大学暑期学习交流法学团项目。此外,学院注重国际化办学,已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法律系、莫斯科大学法律系、英国利兹大学法学院、美国亚利桑那大学法学院、佛蒙特法学院等院校进行海外合作,双方互派教师,并选派学生共同开展学术研究。

【社会实践】
我院学生在攻读研究生期间,学习目的明确,价值取向积极向上。他们不仅在课程学习阶段,而且在研究论文阶段,均展现出良好的学风和竞争意识,注重实现专业素质和人文素养的均衡发展。在本校、上海市、乃至全国举办的大型比赛或活动中都取得瞩目成绩。例如连续两届参加全国环境资源模拟法庭大赛均获一等奖;作为国家级项目参加人进行我国南海岛礁权益维护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研究;在上海市举办的“模拟法庭大赛”中斩获多项殊荣;在上海市学位办主办的“研究生法律案例分析大赛”中力争上游;作为志愿者参加“一带一路法律服务高端论坛”;参与上海市司法局、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的实践工作等。


【奖助就业】
【研究生奖助学金】
为帮助研究生顺利完成学业,学校建立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新生奖学金等制度(定向培养研究生不适用)。并为研究生提供“三助一辅”岗位,逐年加大岗位津贴资助力度。
1.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经选拔评定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资助标准为2万元/人,具体名额由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2.研究生国家助学金:硕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资助标准为0.6万元/年,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覆盖面为100%。
3.研究生学业奖学金:学校设立覆盖面较广的研究生学业奖学金,支持研究生钻研学业,鼓励研究生做出更多服务贡献。
4.校长奖学金:根据研究生年度综合素质测评结果,经选拔评定校长奖学金,资助标准为1.5万元/人,名额为二年级以上研究生总数的千分之三。
5.“锦年奖”学术之星:为挖掘和激发研究生在科研学术等方面的潜力,学校针对研究生群体特设该奖项。获奖人数约在10名左右,并予以资金扶持。
6.海外交流资助:我校还积极为研究生提供海外交流和海外深造的机会,并根据不同项目提供相应资助。
【助学贷款】
学校制定并完善了各项助学贷款政策,协助银行为经济困难研究生办理校园地贷款和生源地贷款。具体流程可参见学生工作部网站“资助工作”有关内容。
【学院专项奖学金】
除校级奖学金之外,学院还设立多个奖学金,包括“九泽奖学金”、“京衡奖学金”、“段和段奖学金”等。奖学金覆盖面不少于全院学生总人数的50%。
【学院勤工助学岗位】
学院还为家庭贫困学生设立助学岗位,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研究生就业】
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研究生就业去向:20-25%的学生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50%的学生在律所从事律师工作,10%左右的学生会到公司企业做法务,个别学生会从事自主创业,每年有2名左右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

【招生信息】
【招生计划、招生学科或类别】
2026年经济法学院·丝绸之路律师学院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4名,其中经济法学拟招收13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拟招收11人(见下表)。

2026年我院拟招收硕士研究生24名。招生学科或类别目录上所示拟招生人数仅供报考时参考,不作为我院2026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的最终依据。录取时将根据教育部最终下达招生计划,综合考虑生源状况和发展需要,对各学科或类别招生数进行适当调整。
【招生专业与参考书目】

【招生政策调整】
如果国家在本招生年度调整研究生招生政策,或者出台新政策,我校将做相应调整,并在我校或研究生处网站、有关公众号及时予以公布。
【招生工作部门联系方式】
一、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招生工作部门联系方式
1.通信及办公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7989号求实楼502室
2.邮政编码:201701
3.联系电话:021-39227142
4.图文传真:021-39227143
5.官方网站:上海政法学院研究生处(网址:http://www.shupl.edu.cn/yjsc/)
6.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政研招(SHUPLYJSZS)
二、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招生工作部门联系方式
1.通信及办公地址:上海市青浦区外青松公路7989号B1法学楼209室
2.邮政编码:201701
3.联系方式:021-39227182;jjfyzshupl@163.com。
4.官方网站: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主页(网址:https://www.shupl.edu.cn/jjfxy/)
5.官方微信公众号:SHUPL经济法(shupljingjifa)
上政律师学院(SHUPL-Lawyer-Schoo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