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School of Languages and Cultures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nd Exchange)
厚德勤业,中外融通
Virtuous, Diligent, and Conversant with East and West
* 学院简史
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始建于1984年,前身是建校之初设立的外语教研室和中文教研室。2006年起学校先后成立外语系、新闻传播与中文系。2019年,学校将原外国语学院、原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成新的语言文化学院。2022年,学校将国际交流学院并入语言文化学院。
* 师资力量
学院现有教职工87人,专任教师7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7人,讲师50人,助教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32人;年龄在50岁以上的教师15人,40-50岁的教师44人,40岁以下的教师16人;有海外留学或访学经历的教师36人,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合理,教学、科研水平较强的师资队伍。
学院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数保持稳定增长,连续五年几乎每年都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其中2022年获批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24年获批2项。2024年教师发表31篇核心论文,其中A2级2篇,B1 级3篇、B2 级4篇、C1 级12篇、C2级10篇。
* 资源平台
学院依托学校法学优势学科与设立在我校的国家项目“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在现有“法律语言研究中心”“东干文化研究中心”“法律翻译与文化研究中心”“女性问题研究中心”4个校级研究中心的基础上,学院还成立“中亚华人社区语言文化研究中心”“‘一带一路’区域法律语言研究中心”“‘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字网络舆情研究中心”“周边国家汉语国际传播与文化安全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教育规划研究中心”“上合国家语言安全研究中心”“涉外法律教育教学研究中学”等7个院级研究中心,实现“语言+法律”“语言+安全”科研部署,形成跨中文、英语、俄语等不同学科、专业的复合型研究团队,有力促进科研发展。
* 人才培养
学院以中外融合型的语言和文化特色建设作为发展导向,培养掌握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英语、俄语、翻译等专业知识与基础理论,拥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国际视野、家国情怀、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跨语言文化沟通理解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学院现有在校生1103人,设有英语、翻译、俄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升本)等本科专业,1个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2024年新增1个国际中文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点,并与上海纪录片学院联合培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实施“外语+法律”“汉语+创意写作”“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涉外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 学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有以下特色
1.多语种、跨专业选修。在校生可选修日语、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还可辅修法学、管理学等其他专业。
2.境外高校学习交流。学院和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等国家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施2+1+1、3+1、3+2合作培养模式,在校生均有机会赴海外交流学习。
3.国际组织实习实践。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习机会,学生可以担任国际会议、进博会等大型活动的语言服务志愿者。
4.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学生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学院支持学生考取国内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如翻译专业资格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等。
俄语专业四级考试证书通过率100%,英语、翻译专业四级考试通过率90%以上,专业八级考试通过率50%以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每年考取研究生、出国深造学生比例稳定在30%左右,且考取各类资格证书学生比例高。
不少毕业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圣彼得堡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学生在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
在今后的发展中,学院将继续致力于加强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和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依托我校法学优势学科以及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国家项目资源,促进各专业协调发展,提升学院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