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介绍
语言文化学院是一所多语种、跨学科、跨文化、开放型的学院,起源于1984年建校之初设立的外语教研室和中文教研室。2006年起学校先后成立外语系、新闻传播和中文系。2019年,学校将原外国语学院、原文学与传媒学院的部分专业合并组建语言文化学院。
办学特色
学院秉承“厚德勤业,中外融通”的院训,依托学校法学主干学科与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合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资源优势,以服务国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知识结构完善、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家国情怀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学院现有汉语(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英语、翻译、俄语5个本科专业,并与纪录片学院联合培养新闻学硕士研究生,实施“外语+法律”、“汉语+创意写作”、“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涉外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工82人,各专业教研室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比95%;高级职称教师占比40%;硕士生导师占比15%;有境外学习、访学或进修经历的教师占比70%,另有来自英国、美国、俄罗斯的外籍教师5人。
教学科研
学院设有汉语(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汉语国际教育、英语、翻译、俄语、大学英语等7教研室,拥有法律翻译与文化、东干文化、创意写作等5个研究中心以及8个设施先进的语言实验室。
近三年来,《高级英语》等4门课程被列为上海市重点课程;5位教师在市级教学大赛中获奖;教师承担国家级和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10余项,发表论文200多篇,其中在CSSCI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译著20余部。
人才培养
学院现有在校生800余人,坚持“小班授课,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实施导师制,严把人才培养质量关。英语、俄语专业学生在历年全国专业四级统考中通过率均高出全国平均25%,2019年俄语专业四级初次通过率达100%;历届毕业生就业率达 98%、考研率达25%,不少毕业生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等国外名校录取;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翻译资格、教师资格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并在市级以上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大赛中斩获佳绩;学生积极参加进口博览会、上合组织国际会议等语言志愿者服务。
国际交流
学院已与国外多所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不断探索合作培养模式。所有专业学生均有机会参加1年的出国交流项目。俄语专业已连续3年与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国立大学开展2+1+1 合作培养项目。
欢迎优秀学子报考我院汉语(文化创意产业方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英语专业、翻译专业、俄语专业,实现人生理想!
学院网址:http://www.shupl.edu.cn/yywhxy/
咨询电话:39227115
专业介绍
汉语言文学(文化创意产业方向)(本科) Chinese Language & Literature(Creative and Cultural Industries)
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是在传统中文专业基础上,响应国家发展战略和市场对文化创意人才需求而设立的新型应用文科专业。旨在通过专业特色定位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最终实现“一文双能”(一文是具备较为深厚的人文修养,“双能”是优秀的创意写作能力和文化产业管理能力)人才培养目标。
专业特色:
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有特色的“文创结合,突出实践”专业发展的实践模式:一是“文创结合,凸显应用”的人才培养机制;二是“多维立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三是“一体两翼”的专业课程体系(一体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两翼是创意写作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
培养模式:
1、多专业选修模式。在校生可辅修法学等其他专业。
2、强化实践教学,建设实习基地和产学研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技能训练的平台。
3、境外高校学习模式。学院和美国、英国、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已建立合作关系,实施2+1+1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大三可赴海外交流学习一年,在本土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院与海外合作学校互认学分,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学生可申请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4、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学生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学四年期间,学院将引导学生参加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
主要专业课程:
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美学通论、中国文学批评史、基础写作、故事工坊、非虚构写作、创意写作、创意学、文化产业学、文化产业管理与实务、文化创意经纪、广告创意与策划、办公室管理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本专业培养方向对应的是数字经济时代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文化机构、教育机构等对人才的需求趋势,工作面广、渠道宽、空间大,就业前景良好。往届毕业生就业方向包括:公务员、新媒体编辑、记者、影视编剧、经纪人、广告文案、中小学教师、电子商务、文秘等。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Teaching Chinese to Speakers of Other Languages )
培养目标:
该专业是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立足“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平台,以培养区域性汉语国际教育和服务人才而设立的新型应用文科专业。培养具备较好人文素养,熟悉相邻国家文化和国情,掌握汉语国际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了解对外交往的政策和法规,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沟通协调的外事能力的人才。
专业特色:
借助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和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平台资源,学生可以选修法学专业课程,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模式:
1、多语种、多专业选修模式。 在校生可选修日语、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还可辅修法学等其他专业。
2、境外高校学习模式。学院和美国、英国、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已建立合作关系,实施2+1+1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大三可赴海外交流学习一年,在本土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院与海外合作学校互认学分,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学生可申请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3、校内实习机会。学生可以通过指导学校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进行语言教学实习,提升语言教学的水平,积累实践经验。
4、双证融通培养模式。学生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学四年期间,学院将引导学生参加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和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等。
主要专业课程:
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概论、语法学、对外汉语教学通论、语音学、语言文化学、第二语言习得、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概论、文学理论、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旅游文化、国别与地域文化、创意写作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开展对外汉语教育,从事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以及其他文化、教育工作等。
英语(本科) (English)
培养目标:
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一定的法律和商务等知识,能在外事、法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执法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英语人才。
专业特色:
借助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和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平台资源,突出“英语+法律”的专业特色,学生可以选修法学专业课程,掌握法学基础理论知识。
培养模式:
1、多语种、跨专业选修模式。 在校生可选修日语、俄语作为第二外语,还可辅修法学等其他专业。
2、境外高校学习模式。学院和美国、英国多所知名高校已建立合作关系,实施3+1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大四可赴海外交流学习一年,在本土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院与海外合作学校互认学分,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学生可申请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3、国际组织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可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进行语言实习,提升语言水平和掌握服务国际组织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需要的实践技能。
4、双证融通培养模式。为了提升职业竞争力,学生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学四年期间,学院将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有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如国内的翻译专业资格考试、教师资格考试、英国皇家特许语言家学会认证的DipTrans、国际公认的英语教育职业资格证书TESOL等。
主要专业课程:
综合英语、高级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视听说、英语语法、英语写作、中高级口译、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跨文化交际、英语国家概况、翻译理论与实践、法律英语、法律英语翻译、语言学导论、学术论文写作、商务英语翻译与实践、第二外语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外事、外经贸、法律、文化、旅游、教育、科研、新闻、管理和其它涉外及相邻领域的工作;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高校继续深造。
翻译(本科)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培养目标:
翻译专业旨在培养德才兼备、具备广阔国际视野的通用型翻译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应熟练掌握相关工作语言,熟悉翻译基础理论,较好地掌握口笔译专业技能,熟练运用翻译工具,了解翻译及相关行业的运作流程,并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工作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能够胜任法律、外事、经贸、教育、人文等领域中一般难度的笔译、口译或其他跨文化交流工作。
专业特色:
借助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和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国家战略发展平台资源,学生选修法学专业课程,掌握一定的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培养“翻译+法学”的复合型翻译人才。
培养模式:
1、多语种、多专业选修模式。在校生可以选修俄语、日语作为第二外语,还可以辅修法学等其他专业。
2、坚持“小班授课”。翻译专业(法律翻译)人才应“精英明法”,即精通英语,同时了解相关法学知识。小班制教学(每班25人)是确保授课质量的重要保障。
3、坚持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学院与多家知名翻译公司签订了产学研一体化办学协议,并聘请翻译行业(法律翻译领域)的专家担任兼职导师,为学生提供行业的最新资讯与翻译实践技能。
4、校内见习(实习)机会。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和 “一带一路”司法研究基地经常举办各类涉外培训活动和国际会议,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法律翻译见习(实习)机会。
5、考取相关水平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学生参加全国专业四级、八级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CATTI)和“法律英语证书全国统一考试”(LEC)。
主要专业课程:
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现代汉语、古代汉语、高级汉语写作、翻译概论、英汉笔译、汉英笔译、应用翻译、联络口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中国文化概论、英语国家概况、英美文学概论、语言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英美法基础、法律翻译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为中国尤其是上海的对外开放,“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等提供高质量的语言服务,包括但不限于法律翻译、合同翻译、会议翻译,参与国际商务活动,以及其他文化交流与传播、教育工作等。
俄语(本科) (Русский язык)
培养目标:
俄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俄语基本功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一定的法律和商务等知识,能在外事、法律、经贸、文化、新闻、教育、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执法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俄语人才。
专业特色:
借助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和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平台资源,突出俄语+法律的专业特色,让学生获得用俄语学习法学知识,尤其是俄罗斯法律知识的能力。
培养模式:
1、多语种、跨专业选修模式。 在校生可选修日语、英语作为第二外语,还可辅修法学等其他专业。
2、境外高校学习模式。学院和俄罗斯多所知名高校已建立合作关系,实施 2+1+1的合作培养模式,学生大三可赴海外交流学习一年,在本土环境下进一步提高外语应用能力。学院与海外合作学校互认学分,大四回校完成本科阶段学业,在获得本科学士学位后,学生可优先向俄罗斯高校申请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3、国际组织实习机会。学生可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进行语言实习,亲身参与大型国际组织的活动,提升语言水平和掌握服务国际组织和“一带一路”发展战略需要的实践技能。
4、多证融通培养模式。学生除了获得本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大学四年期间,学院将引导学生参加国内外俄语专业证书考试。如国内俄语四、八级专业考试、和俄罗斯对外俄语等级考试(ТРИК),在申请俄罗斯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习资格和就业竞争中占据优势。
主要专业课程:
初级俄语、高级俄语、俄语语法、俄语视听说、俄语口语、俄语阅读、俄语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俄罗斯文学史及经典作品选读、俄罗斯社会文化、法律俄语、法律俄语文本翻译、外贸俄语、报刊俄语、旅游俄语、俄语口译、丝绸之路俄语国家概况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军训、社会调查、专业见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教学环节。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能胜任外事、外经贸、法律、文化、旅游、教育、科研、新闻、管理和其它涉俄及相邻领域的工作;也可选择出国留学,或在国内高校继续深造。
语言文化学院2019届毕业生考研升学光荣榜 | ||||
序号 | 姓名 | 专业 | 考研院校 | 录取专业 |
1 | 刘可欣 | 英语 | 大连外国语大学 | 英语语言学 |
2 | 朱雍华 | 英语 | 华东师范大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3 | 姜苹苹 | 英语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律硕士 |
4 | 胡安安 | 英语 | 华东理工大学 | 翻译 |
5 | 单选伦 | 英语 | 河海大学 | 科技哲学 |
6 | 赵齐 | 英语 | 郑州大学 | 金融学 |
7 | 刘德华 | 英语 | 华东理工大学 | 英语语言文学 |
8 | 朱玲 | 英语 | 上海师范大学 | 小学教育 |
9 | 张建宇 | 英语 |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 法律硕士 |
10 | 林听雨 | 俄语 | 上海外国语大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11 | 贾羽曼 | 俄语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俄语口译 |
12 | 张晓妍 | 俄语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13 | 何家荣 | 俄语 | 华东政法大学 | 法律硕士 |
14 | 管奕清 | 俄语 |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 | 当代俄罗斯语言文学 |
15 | 石亦琳 | 英语 | 香港科技大学 | 对外英语教育 |
16 | 吴泽宏 | 英语 | 利兹大学 | 社会文化与媒体 |
17 | 郑绮慧 | 英语 | 格拉斯哥大学 | 教育学研究 |
18 | 叶婧 | 英语 | 爱丁堡大学 | 对外英语教育 |
19 | 陈蓉蓉 | 英语 | 利兹大学 | 教育学(英语教育) |
20 | 孙伊扬 | 英语 | 匹兹堡大学 | 人类安全 |
21 | 陈旭洋 | 英语 | 爱丁堡大学 | 教育学(英语教育) |
22 | 毛枫钥 | 英语 | 利物浦大学 | 对外英语教育 |
23 | 钟竞鸣 | 英语 | 卡迪夫大学 | 国际管理 |
24 | 张雯琪 | 英语 | 奥克兰大学 | 国际商务 |
25 | 戍清 | 英语 | 利物浦大学 | 对外英语教育 |
26 | 顾逸潇 | 英语 | 诺丁汉大学 | 管理学 |
27 | 刘康蕊 | 英语 | 兰州大学 | 英语笔译 |
28 | 甘宜霖 | 英语 | 澳门科技大学 | 法律硕士 |
29 | 范琦 | 英语 | 墨尔本大学 | 法律硕士 |
30 | 张铮 | 英语 | 福州大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31 | 张涵 | 英语 | 广西师范大学 |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32 | 张乃倩 | 俄语 |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 社会学 |
33 | 徐凡淑 | 俄语 |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 法律翻译 |
34 | 周卓霖 | 俄语 |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 | 人格心理学 |
35 | 罗寅璇 | 俄语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俄语口译 |
36 | 郑梦蝶 | 俄语 | 南京大学 | 俄语语言文学 |
37 | 陶妤婕 | 俄语 | 上海政法学院 | 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 |
38 | 陈祈霖 | 汉语言文学 | 南安普顿大学 | 对外英语教育 |
39 | 吴爽 | 汉语言文学 | 云南师范大学 |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
40 | 丁欣怡 | 汉语言文学 | 上海戏剧学院 | 编剧学理论 |
41 | 姜佩蕾 | 汉语言文学 | 复旦大学 | 出版(数字出版) |
42 | 焦健 | 汉语言文学 | 同济大学 | 中国语言文学 |
43 | 陈雪婷 | 汉语言文学 | 中山大学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44 | 张甜甜 | 汉语言文学 | 墨尔本大学 | 艺术与文化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