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母职困局,培养生育友好型环境,7月14日,上海政法学院女性问题研究中心在校工会306会议室举行“友好型生育文化的构建: 跨学科对话”主题工作坊。来自我校工会、中国上合组织司法合作交流中心、校医院、学报编辑部、语言文化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国际交流学院等部门近20位女教师参加了此次活动,学报编辑部汤仙月副编审博士主持。
本次工作坊采取主讲加与谈的形式进行,6位主讲人分别从各自的研究方向与专业背景畅谈生育文化,与谈人就主讲人提出的相关话题进行解读、对谈、提问。与会者聚焦生育文化,举行了一场跨学科、跨领域的热烈而深入的学术讨论会。
语言文化学院常立霓教授 从传播学视角分析了女性的生育焦虑。她认为在影响女性传统生育观的乡土文化式微的情况下,以城市文化为背景的传媒在塑造与构建女性现代生育观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焦虑情绪”弥漫在女性孕育和养育相关的生命的每个阶段,包括对男性与两性关系的认知焦虑、恋爱与结婚焦虑、女性自我认知焦虑、生育焦虑和教育焦虑。而大众传媒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制造与传播“焦虑想象”的作用。比如电视剧电影等艺术作品强化乃至放大了这种焦虑想象,遮蔽了现实中大多数和谐与美满的婚姻家庭生活。比如自媒体平台发布的女性被欺凌残害的新闻,很快成为恐婚厌婚的话语集合场,加剧了女性的恐婚厌婚心理。另外还有产后抑郁、婴幼儿食品安全、幼儿被保姆或幼儿园老师虐待等事件充斥在网络上,这些都极大地影响了女性的生育意愿。针对媒体传播的“生育焦虑”,相关部门与组织在正面回应、安抚与引导公众方面还可以进一步加强。
政府管理学院王裔艳副教授 长期从事《生育学》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她对生育文化进行了界定,并介绍了我国有关人口状况的《中国21世纪人口与发展》白皮书。书中谈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生育政策调整历程和民众生育观,从“传统的早婚、早育、多子多福和重男轻女,演变到现在的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都一样等科学、文明、进步的观念,越来越多的人自觉实行计划生育”。她结合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讨论了生育意愿的影响因素,如家庭结构缩小和女性地位提高等,并结合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出了“生育案主自决”这一影响因素,包括生育权利、生育意愿、生育数量和生育质量等方面。
政府管理学院王晓晶副教授博士发言题目是《生育、家庭、女性自我认识》。她回顾了自己生育意愿的变化历程:起初信心满满,准备至少生两个宝宝,但生下孩子不到六个月,哺乳的艰辛就让她产生退缩心理。生完孩子不到一年,养育过程的艰辛就让她就彻底打消了生二胎的念头。她用“不稳定的菱形”借喻由于孩子的到来,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内部成员的关系重构。作为孩子的“第一责任人”,又是家中独女,同时要承担原生家庭和核心家庭中的角色,三重角色重叠在一起,让她倍感压力。女性的自我认识和对家庭的认识都在变化,这个变化所带来的是对女性自我认识的一种蜕变,这种蜕变是社会功能意识的投射。生育带来的女性自我认识变化,关系到家庭结构的变化和稳定。可能会影响到对于自我的社会功能意识的一种分离。
国际交流学院王园发言的主题是《女性生育观的塑造和反塑造》。她从计划生育宣传语入手,简要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家生育政策的演变历程,指出,国家在不同时期立足社会发展现实,制定有针对性的生育政策,从而服务经济持续增长,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人口安全。当前重塑女性的多孩生育观面临诸多现实阻力:密集母职的育儿文化,让女性疲累不堪;女性生育惩罚让职场女性面临职业发展和生育的两难选择;媒体打造的全能辣妈形象使女性陷入追求完美主义的自我焦虑;高昂的子女养育成本和住房成本让许多人发出“二娃都难养,更不要奢谈三娃”的感叹。因此,重塑女性生育观需要多方合力共同解决。她还认为,从女性自身来讲,要把握好生育的时机和节奏,协调好工作、婚姻和生育之间的关系;要善借外力,构建良好的家庭支持体系;不要按全能型妈妈的标准来苛求自己。营造生育友好的企业文化,允许有婴幼儿的职工实行弹性工作制,允许远程办公,提供方便育儿的设施;制度上,适当延长女性晋升通道开放的有效时间;加强政府部门的协商合作,避免政策之间作用力的相互抵消;提供育儿的社会支持体系;建立家庭劳动的分担机制;改变密集母职文化,倡导合作育儿的理念;因地制宜借鉴国外的有效经验。
政府管理学院杨柳副教授 从公共政策的视角分析政府在推行三孩落地政策的时候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她认为,我国适龄人口生育意愿偏低,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的问题确实很紧迫,但是生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协调统筹,要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如果缺乏有效的配套支持政策,不能实现育儿和职业发展的平衡,即使个人和家庭有更多的生育意愿,也难以实现,而且会加剧性别的不平等。推动三孩政策落地,有人提出让女人回归到传统的家庭角色里,这样可以鼓励女人多生孩子。但是,“让女人回家”,不是文明和进步,而是开历史的倒车。一些做法,如女性阶段性就业,女性家务劳动薪酬化,在学术界都经过广泛的讨论,这些做法其实都不可取。
语言文化学院杨军红副教授 从国际比较的视角分享了国外传播健康生育文化的非营利运动。她重点介绍了欧盟“出生文化”项目中的“出生咖啡馆”(Birth Café)活动。杨军红说,欧美国家的咖啡馆,是学者们表达观点,探讨社会政策的重要场所。它既不像学术论坛那么严肃正规,又是一个不那么私人的公共场域。因此非常适合公众参与生育话题的讨论和互动。来自社会不同阶层和不同行业的人,专家、学者、政策研究者,不同代际的普通人等,聚集在咖啡馆里,倾听不同年龄的个人讲述各自的出生故事,谈论怀孕和分娩的个人经历,专家参与互动和点评。“出生咖啡馆”活动为欧洲年轻人提供有关生育的信息和传统知识教育,很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从孕育到迎接新生命到来,家庭成员的“团队合作”至关重要。教“爸爸”们如何做家务,是让男人分担育儿责任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咖啡馆”非常重视并满足父亲们咨询生育相关的信息,并提供相应的支持。“出生咖啡馆”还专门开设了“爸爸”教育专题,打出的标题是“爸爸,你很重要”,鼓励男人参与育儿的全过程,并且为他们提供各种信息和指导。
继主讲发言之后,与会女教师还就发言主题进行了与谈和精彩互动。语言文化学院李诗芳教授认为,从跨文化和比较的视角来研究生育文化,可能会有更多的启发。国外的这种开放式的论坛有助于倾听更多的声音和诉求,培养生育友好的环境氛围,也能更完美的呈现关于生育文化的全貌。欧盟的这个项目也给我们提了一个醒,传统的育儿观和现代的科学育儿观之间应该有一个衔接。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老一代在生育和养育方面有很多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有的是可以借鉴和传承的,不能完全抛弃。
此外,中国上合组织司法合作培训基地党总支副书记王晓宇、中国上合组织司法合作培训基地应急管理与司法鉴定研究中心主任王玉峰、校医院医生张俊梅、语言文化学院牧阿珍博士及校工会郭佳眉等也分享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并发表了看法。他们一致认为,生育低迷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三孩政策落地,必须要突破生育文化上的障碍。虽然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多数家庭依然存在育儿焦虑,全家所有的资源和爱与照顾都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的情况依然很普遍。要回归正常的家庭文化,营造新的生育文化。
学报编辑汤仙月作了总结发言。她认为此次主题工作坊既是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又是恳谈会和实证调研会,也是奋战在不同学院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一线的女教师们的心理建设会。大家面对面沟通了心灵,分享了观点,传播了思想,培养了友谊,其实还是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彼此的看见。
此次主题工作坊,女教师们积极分享了自己作为母亲和职业女性的经历与感受,并从不同学科视角剖析了我国生育文化的形成及演变历程,对于建设生育友好型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加强女性就业支持,提振高校育龄女教师的生育意愿,缓解工作与育儿的冲突,细化国家三孩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尽早化解我国的低生育率危机,提供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校工会
语言文化学院
校女性问题研究中心
2021年7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