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归茶道社师生赴上海海派博物馆式茶馆——弄堂问茶开展调研

发布者:曹彩霞发布时间:2025-03-20浏览次数:10

近期,我校朴归茶道社的师生十余人先后到上海海派博物馆式茶馆——弄堂问茶开展深度调研活动。来自语言文化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纪录片学院的师生参加了调研活动,大家珍贵的茶古董中探寻茶文化的历史与魅力并与海派茶文化研究专家深入探讨了上海海派茶文化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创新发展途径。 

弄堂问茶是上海唯一一家海派博物馆式茶馆,由三家博物馆组成,分别是海派茶文化博物馆、留声机老唱片博物馆、老上海银器博物馆。弄堂问茶馆藏近现代的茶文化古董与资料一千余件,通过弄堂问茶这个载体生动具象的展示出海派茶文化的历史画卷。弄堂问茶馆藏的上万件藏品和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记录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与厚重,已经成为海派文化的新地标,和了解上海文化新的窗口。2023年,弄堂问茶入选首批“中国文化特色茶馆”。 

弄堂问茶的主理人牟健惟现任上海市茶叶学会青工委主任,他对我校到访师生表示了热烈欢迎,他首先向大家介绍了弄堂问茶有趣发展历史与其精心设计的弄堂八景。“弄堂八景”,包括石库门怀古、金瓜迎客、茗宴飘香、寻宝弄堂、百年留声、廊桥听雨、翰墨茗香和皇家风情,从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全方位地为访客提供体验式感受,这些都体现出海派文化“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特点。我校师生在牟老师的详细介绍和引导下,参观了这些特色景观,感受了茶馆的别样魅力。 

接下来,牟老师拿出自己珍贵的藏品,向师生一一展示并介绍了他收藏的古董茶具和相关文物。有,百年前的明信片——广州十三行时期的通草画,有精美绝伦的茶叶罐、茶具套组,有各种材质的茶壶,如:铁壶、银壶、紫砂壶、陶瓷茶壶等等,大家无不惊叹中国匠人技艺之高超及茶文化的博大精深。当看到牟老师拿出百年前的茶叶罐套组时,在场所有人都更为中国百年前的茶文创产品竖起大拇指。

在交流环节中,牟老师与我校师生就茶馆的创新发展方式和茶文化的传播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许多新颖的观点和建议,为我校师生相关研究提供了启发。他强调,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与时俱进,既要保留其传统精髓,又要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进行创新。

语言文化学院“海纳百茶”挑战杯创新项目负责人刘佳音同学向牟老师提问,问道了新时期中国茶馆应如何应对发展困境的问题。牟老师认为要结合茶馆主理人的特长和人生经历打造特色茶馆,以“茶馆+”的形式为现代消费者提供足够的情绪价值,吸引更多的年轻人。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推广活动、与周边社区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等方式,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茶文化,让古老的茶馆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来自蒙古的留学生美惠向牟老师问道,为什么牟老师身为山东人却在上海创建了具有海派茶文化特色的茶馆?针对这个问题,牟老师详细介绍了弄堂茶馆的历史渊源,从创办这所茶文化会馆的初衷,到会馆的整体设计,再到它对于海派茶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意义,牟老师娓娓道来,为大家揭开弄堂问茶背后的故事。与此同时,美惠还分享了蒙古的茶文化以及她对中国茶文化的理解。

最后,牟老师还邀请师生体验了弄堂问茶一景——英式下午茶。 

茶馆是一个地区和城市的窗口和缩影,它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该地区的地域文化与民族文化。茶馆不仅提供给人们休闲、品茗、聚会、社交等功能,同时它还承载着重要的茶文化传播、参与着社会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建设。本次调研活动不仅加深了调研团成员对中国茶文化的认识,也促使大家对海派茶文化的内涵和高质量发展路径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

未来,语言文化学院将持续加大力度支持中华茶文化的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支持主管学生社团——朴归茶道社的发展,加快成立国际茶文化研究中心,鼓励师生开展涉三茶项目研究,助力中华茶文化的国际传播,为讲好中国茶文化故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