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帮助新生明确学习方向、树立专业自信、规划大学生涯,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于2025年10月21日下午在庸夫楼206教室举办了题为“拥抱新旅程:从语言学习者到文化摆渡人”的新生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英语教研室主任陆月华老师主讲,全体2025级英语专业新生到场聆听。
同学们在踏入大学校门之际,既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也面临着对专业前景的困惑——“在AI翻译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英语专业?”陆老师没有回避这一尖锐问题,而是以此为切入点,展开了四个层面的深度阐释,为新生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富有使命感的大学生涯蓝图。
一、AI是工具,而我们是匠人
在“AI盛行的时代,我们为何还要以英语为专业?”这一部分中,陆月华老师指出,人工智能虽然在信息处理和语言转换方面效率卓越,却无法替代人类语言的温度、文化的深度与思想的锐度。她强调,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器”,更是思维的“道”。AI可以翻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字面,却难以传递其背后蕴含的中国发展哲学与文化内涵。真正的沟通,离不开对语境的把握、对情感的体察、对文化差异的洞察——这些正是英语专业学生的核心优势。“我们不是要成为比AI更快的‘翻译机’,而是要成为AI无法替代的‘文化摆渡人’和‘思想交流的桥梁’。”
二、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建构”
关于“如何学习英语”,陆月华老师鼓励新生彻底转变高中阶段“题海战术”式的学习方式,转向“主动建构”式的大学学习。她建议同学们在“听说读写”四大基础能力上赋予新意:听TED演讲、英美公开课,适应多样口音;抓住一切机会开口说英语,不怕犯错;广泛阅读原版文学与严肃期刊;通过写作锻炼逻辑与表达。
此外,她提倡“沉浸式学习”,鼓励学生将英语融入日常生活,同时善用AI作为“超级助理”,但绝不能依赖技术。“最终的思考、整合与创造,必须由你亲自完成。”
三、超越语言:文化的深度与视野
陆月华老师特别指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专业的学习绝不能停留在表层。她引导同学们透过文学阅读洞察西方文明的精神脉络,通过历史与社会研究理解对象国的文化基因,更要培养“文化比较”的视野,在中西价值观的对比中形成独立的批判性思维。
四、涵养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
在讲座的最后部分,陆月华老师深情寄语新生:“我们学习外语,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中国、表达中国、服务中国。”她强调,一个优秀的英语人才必须根植于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否则将成为“失根的兰花”。她鼓励同学们既要读懂莎士比亚,也要熟读《红楼梦》;既要了解西方思潮,也要深谙中华经典。
“你们是‘中国叙事’最理想的讲述者,”陆月华老师说道,“要用世界听得懂的语言,讲述中国的故事,传播中国的声音。”她指出,从“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一带一路”,这些宏大构想的国际传播,正需要一批具备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青年来担当。
在近两个小时的讲座中,陆月华老师以渊博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真挚的教育情怀,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新生。她希望同学们在大学四年中完成从“语言学习者”到“文化摆渡人”的蜕变,既要埋头苦读,也要仰望星空;既要夯实专业基础,也要拓展人文视野。“愿你们胸有中国灵魂,具备全球视野,手握语言利器,勇担时代使命。”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同学们纷纷表示,这场讲座不仅解答了他们心中的疑惑,更点燃了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期待。
源|语言文化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