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现代化法治文明的可能与难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景斌教授赴我校
2015年11月17日下午,法律学院在主教302A举办了第20期“卓越法律论坛”,此次论坛邀请了华东师范大学法律系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学博士、上海市人民调解法治研究会副会长王景斌教授为我们做了《在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中培育现代化法治文明的可能与难题》为主题的演讲,本次论坛由法律学院院长侯怀霞教授主持,2015级卓越法律试点和人民调解班的全体学生参加。
首先,王教授以“现代法治文明”为切入点,将今天的演讲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即“儒家文化、土壤改造、法治文明以及路径与难题”为什么会分为这四个部分,王教授也为大家做了深入而细致的解读,他指出中国的现代化法治文明建设要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但此土壤要摒弃中国从古至今对待传统文化极端的片面态度,需要我们客观的评价,从建设法治文明的角度认识传统文化。同时,针对西方法治与中国法治的不同做出对比,指出中国现行法制制度存在于全民动员与人民自主创造性下降的矛盾之中。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是辩证、继受的由内到外的学习台湾、日本以及西方的法治理念,从而对中国法制现有问题对症下药创建一套现代化法治文明。
其次,对于大家比较关注的法治文明的进程及何为法治文明,王教授以学术任务、实现意义以及理论意义等要点为主进行了阐述,并对这些意义的关键词进行了解读,典型的如“何为法治、何为法治文明”等,他告诫我们,要从家庭道德理念的法治化开始引导,礼治国家与平等理念的同构与批判以及社会大同追求与“求同存异”的融合。
在讲到法治文明的持续发展进程时,王教授以“小家之孝”折射了“大家”的法治理念。他从简单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孝顺”,“孝敬”的问题浅显的让我们意识到礼治国家与平等理念的同构与批判,社会大同追求与“求同存异”的融洽等可能性的重要。
最后,王教授提出了本次论坛的主题思想,怎样在传统土壤下培育现代法治文明,也即培育现代法治文明的难题。对于这个难题,他概况为”顶层改革动力不足,干部和民众法制意识薄弱“等,就这些难题他从自己的理论境界及思想范畴的角度提出了可观的解决办法以供参考。
王教授学识渊博、理论深厚,并且妙语连珠,能够将较为枯燥的法理运用生动的案例进行阐述,使一度将讲座的氛围推向高潮,在最后的互动中,在场的学生们就自己感到困惑的法学热点和经典案例结合王教授的讲授内容进行了提问,王教授也是一一给予了精彩的解答。
可以说,本次讲座引发了我们对于我国现代化法制建设与传统文化的思考,使得大家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与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性以及改变中国现行法治理念的急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