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下午,应我校法律学院邀请,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天津大学卓越教授张卫平先生做客我校法律学院卓越法律论坛,举办了题为“民事诉讼智能化——法律原则框架的思考”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法律学院刘英明副教授主持并评议,上海市松江区退休资深法官孔海飞先生、法律学院李泽副教授、李攀等老师与学生近200人聆听了讲座。
在本次讲座中,张卫平教授首先对我国民事诉讼智能化的发展背景、现状进行了追溯,指出我国各级法院正在积极创建的“智慧法院”只是民事诉讼智能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其所采取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不过是信息化的产物,离真正的智能化还有很大的距离。接着,张教授对民事诉讼的智能化前景作了谨慎的乐观分析。他认为,在电子技术高歌猛进的时代,司法的技术手段应该随之进行改革和创新,使得司法过程的完成更为迅捷和便利,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是民事诉讼中的司法裁判并不完全是由纯粹技术可以完成的数据分析和总结,如法官的经验、审判的直接言辞原则乃至证据的分析评判都不是简单的技术汇总就可以模拟的数据。因此对民事诉讼智能化应该保持一种理性的克制,应该把司法运作划分为可智能化和不可智能化两个范畴:司法过程中诸如立案、受理、送达、执行等无需过多主观评判的程序交给精准的智能化技术来完成;但有关证据的采信、事实的认定、具体案件适用法律的选择等需要主观见之于客观的问题仍然需要通过法官的经验、专业素养来进行审慎的裁判。
在本次讲座中,张卫平教授对复杂的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透彻解读,充分展示了他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精准生动的语言个性。因为张卫平教授幽默的讲述,会场上响起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
随后,法学院刘英明副教授就张卫平教授的论题进行了评议。刘英明副教授首先对张卫平教授本次讲座进行了高度评价。他说,本次报告体现了张卫平老师学术研究的一贯特色,既宏大又绵密;也体现了张卫平老师学术报告的一贯特色,语言幽默风趣,这两大特色值得我们这些晚辈学人认真学习。其次,关于司法智能化,刘英明副教授认为,司法智能化的核心在于审判智能化,审判智能化的关键环节是智能建模,智能建模的可行途径是大数据搜寻匹配,而大数据搜寻匹配的基础是有大量的高质量数据。问题是,我国目前民事诉讼文书的质量与智能建模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缩短这一差距的关键是让目前非结构化的诉讼文书尽快结构化。
最后,张卫平教授和在座师生进行了精彩的互动交流。同学们积极向张老师发问,张卫平教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鉴于同学提问所体现出的高质量,张老师特别建议我校学子踊跃报考清华大学或天津大学研究生。讲座在全体师生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次讲座展现了张卫平教授作为我国民事诉讼领军人对技术带给民事司法变革的审慎思考,他理性地指出了我国民事诉讼智能化发展应有的路径和方向,这必将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智慧法院的建设提供有益的理论参照。(刘英明撰稿、摄影)
法律学院
2018年1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