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应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邀请,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应平教授以“基层立法联系点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实证考察”为题,为法律学院全体本科生展开了一场学术讲座,法律学院陈海萍老师主持了本场讲座。讲座伊始,陈老师对朱教授的莅临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朱教授深厚的学术造诣进行了详细介绍。
在主讲环节,朱教授首先阐释了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民主意义。即,既可以促使公民参与立法过程,也可以发挥普法教育作用,但其更大意义是有助于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其次,朱教授从立法的民主性、科学性、合法性三方面出发,运用几十项上海地方性法规出台事例,详细阐释了立法民主性的实现路径、立法科学性的展开逻辑以及立法合法性的规范依据。最后,朱教授根据自身丰富的立法经验和亲身体验,运用宪法学和立法法学知识向同学们分享了其针对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三个观察结论。第一,基层立法联系点是民主形式和实质内容的统一体。第二,基层立法联系点目前已具备立法、执法监督、普法宣传等多功能的集合。 第三,立法建议能否获得立法机关的采纳,取决于建议质量、所涉事项内容实质、联系点专业工作人员的提炼归纳水平等多种因素。
在点评环节,特邀点评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徐继强教授作了系统的点评,认为朱老师结合自身参与地方立法经历,研究大量实例,探索出基层立法联系点的功能意义,并反思立法实践中如何提高地方立法质量,该项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意义,也具有非常接地气的实践价值。陈老师在点评中表示,从宪法学角度出发,基层立法联系点的设立作为国家的义务,是保障人民参政权和参与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渠道。而该渠道设置依据、要求和标准应该是今后地方权力机关完善之处,同时提出了立法建议不被采纳的成因和背景、地方立法回应能力评估等亟待研究的问题。
讲座最后,陈老师对朱教授和徐教授表达了衷心的感谢。朱教授在讲座中提出的丰富实证素材、深厚的理论知识以及理论与实践妥当结合的内容,让同学们了解了实践中地方法律规范的产生及运行过程,掌握了设立基层立法联系点的程序性意义、实质性意义以及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辅助作用,拓展了同学们的学术研究视野。(卞加妮 撰稿、摄影)
法律学院
2022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