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2022年高端学术研究成果巡礼之四|我院魏治勋教授书稿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公示

发布者:董敏维发布时间:2022-12-13浏览次数:10

在国家社科基金委1129日公布的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公示名单中,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魏治勋教授主持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研究》书稿获一般项目立项公示。该项目资助经费25万元,最终成果字数25万字,拟于2024年中期完成后,列入“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丛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一)基本内容

书稿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核心研究对象,将“三治结合”问题嵌入到“法治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和“善治”的宏观愿景下,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对乡村基层治理体系的主体关系、结合方式、实践路径及具体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理论建构。书稿选题紧扣国家法治建设重大战略,结构清晰完整,资料完备翔实,理论分析深入系统,论证周延完善,理论创新突出,是全国目前第一本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标题的专门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书稿主体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和第二章构成了乡村治理“三治体系”的总体部分和逻辑起点,勾勒出中国乡村治理的总体指向和基本格局;第三章至第五章则聚焦于中国乡村治理体系的逻辑推演和具体展开,着重探讨“三治体系”的具体实施机制,并从中透视出当下乡村治理所面临的不足和挑战;第六章在对“三治体系”具体实践归纳总结的基础上,从社会控制视角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的基本走向,主张通过协商民主指引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善治”未来。书稿系统凝练地证成了核心命题: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为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最佳方案。

书稿的学术价值在于:在理论层面厘清了“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并在实践机制与方法论方面做出合理探讨,使其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系统立足于法理学和法政策学,广泛汲取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乃至于人类学的智识资源,将国家治理、法治中国、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在乡村治理体系架构下实现了有机整合;基于对各地乡村治理实践实证案例的操作分析,从多元模式比较分析中发掘基层治理实践的个性经验与共性原则,能够为中国乡村治理提供新知识和新经验。

(二)主要观点

1.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作为上层建筑构造,是对乡村社会主要矛盾在治理理念和机制上的回应,目的在于通过重构乡村社会的制度机制和治理模式,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对制度、价值和秩序的需求。

2.“三治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法治中国”目标模式在中国乡村基层自治建设中的具体展开,其根本目标是实现法治现代化,表现为现代法治价值理念与自治的政治生活方式在乡村社会的普遍化和组织化。

3.乡村治理要在秩序与效率两个维度达致乡村善治的要求,必须依靠乡村治理主体治理能力的提高,这一目标的达成既需要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规则体系化、治理工具专业化、治理立场人民性等策略性原则提供规范导引,也需要民主主义、法治主义、德性主义等战略性原则构筑其制度价值基础。

4.自治是目标,法治是保障,德治是基础,法治和德治两种手段更多的是要维护乡村社会秩序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进而为乡村地方自治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从某种程度上看法治和德治具有一定的目的——工具理性主义色彩。

(三)研究方法

1.实证调研与实证分析方法。要处理当代中国纷繁复杂、丰富多彩的乡村治理实践巨量复杂的案例,科学的实证调研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课题主要运用的实证调研方法包括:现场考察、抽样调查、深度访谈、会议座谈等。

2.概念分析方法和逻辑分析方法。对大量有关自治、法治、德治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体系的分析,涉及大量的法学、社会学、政治学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界定和推理,因而本课题对于概念分析和逻辑分析方法的依赖性是不言而喻的。

3.现象学方法和比较分析方法。现象学的方法侧重于对事物本质的透视和描述,目的在于透过杂多现象把握统一本质;而比较分析方法则长于对事物具体特征的差异分析和具体把握。在具体对待自治、法治、德治的实践模式和实践类型、理论观点和理论范式等方面,两种方法可以在不同层面上分别运用,也可以针对某一具体对象予以综合运用。

法律学院

2022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