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17日-18日,借第二届“法治体系与法治方法”专题论坛召开之际,法律学院邀请与会的名刊编辑,面向广大师生,举办讲解如何写作学术论文的系列活动。
2023年11月17日晚在汇知楼107室,应法律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邀请,《法律科学》副主编马治选教授以“好论文的五个要素”为题作专题报告,陈洪杰教授担任主持人,魏治勋教授担任与谈人,来自法律学院、上海司法研究所的吴永辉副教授、吕方园副教授、董明非博士、陶亚骏博士、卞如意博士、吴明熠博士等近20余位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参与此次活动。
马治选副主编指出好论文的五个要素包括:第一,选题及来源上要注重知识总量的积累和学术兴趣的引领,研究跟随学术热点也需结合自身积累;第二,要注重论文结构的合理性和本质构成性,一二级标题的设置要符合分层论证的需要,如庖丁解牛般进行层层推进式的推理;第三,语言使用既要注重学术性和专业性,也要尽量做到通俗易懂,适于阅读和传播;第四,在论证上要有立论也有驳论,在立驳结合的基础上有所传承和创新;第五,要注意写作的规范性特别是摘要和关键词要有实质内容,投稿时需注意引注规范和格式但不必过分拘泥于此。现场师生就写作或投稿过程中的困惑踊跃提问,马副主编给予了详尽的解答。汪潇博士对本场报告进行了总结。
2023年11月18日在B2-110,应法律学院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赵晓耕教授、《法律科学》副主编马治选、《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顾理辉、《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主任李孝弟、《理论探索》副主编杨在平、《江汉论坛》编辑李涛就如何写作学术论文进行座谈交流,法律学院院长魏治勋教授担任主持人,法律学院青年教师汪潇、许丽、周晨、季平平及部分研究生同学参与本次座谈。
各位专家分别就学术论文写作问题阐述了自身的见解:赵晓耕教授介绍了自身的学习经历,告知大家珍惜有限时光,利用空闲时间大量阅读,在积累的基础上有所著述。马治选副主编建议要想写好学术论文,一方面要和经典对话,另一方面要做好文献综述,只有梳理好前人的观点并有一定的学术积累,才能在写作中有一定创见。顾理辉主任认为论文应当具有创新性,这种创新应当是发现并致力于解决真问题基础上的实质性创新,而不是单纯地对他人的观点进行改造。李孝弟主任指出,提出论点需要有可靠的论据来支持,在撰写学术论文时,通过查阅学术文献、引用专家观点等可以获得高质量的论据,这些论据能够增强论点的可信度和说服力。杨在平副主编提出应当多读多写,论文的前期准备是相当必要的,只有通过不断的写作练习才能形成建构性的理论思维。李涛编辑指出,论文写作中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容易自说自话,陷入孤证,因此需注意论证的力度,既要有理论作为依托,又要有事实作为支撑。
参与本次座谈会的青年教师和学生,围绕写作学术论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踊跃提问。面对师生的困惑,各位专家学者耐心解答,给出建设性意见,使得参与座谈会的师生都受益匪浅。针对论文选题问题,马治选副主编表示,不管是传统选题,还是像元宇宙、数字法治这样的新兴命题,都是可取的,但一定要在对所研究的命题有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展开论述。针对论文结构的连贯性问题,赵晓耕老师特别指出,在查阅参考文献时可以把论文题目当成是命题作文,然后思考如果自己在写这篇论文时会如何构思,再将自己的思考和该篇论文原本的结构安排进行对比,在此过程中,持续性优化自身论文写作的逻辑结构。最后,魏治勋教授对本次座谈会进行了高度评价,诚挚感谢各位名刊编辑的传经送宝,对我院师生的学术论文写作指点一二,为在写作上感到迷茫的学术研究者指引了方向。
名刊编辑讲解如何写作学术论文的系列活动的举办,不仅为广大师生的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助力青年教师的发展,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促进我院学术研究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方家希撰稿)
上海政法学院法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