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法学院开展上海高院“206工程”实习

来源:人工智能法学院发布时间:2020-01-17浏览次数:65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是一个“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强化大数据深度应用,把统一的数据标准镶嵌到数据化的程序中,减少司法任意性,提高审判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的工程,是司法制度改革的最新成果。

上海政法学院顺应时代潮流、勇担育人责任,建立全国首个人工智能法学本科专业,为社会培养人工智能法学这一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教授心系学生,为学生找寻实践机会,最终取得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研发基地实习机会。

这次实习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事前选拔、正式实习、课题研究。

 20191219日星期四中午1230,人工智能法学院举行了上海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实习资格选拔面试。本次实习选拔公平公正公开,最终将结合笔试成绩以及平时综合表现,选拔出最优秀的八位同学进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研发基地实习。

人工智能法学院院长杨华教授担任面试官,由党总支副书记张顺芳老师和班主任马亮老师进行全过程的指导.共有16名同学参与本次选拔。


2020113日星期一下午1330,最终选拔出的八位同学戴艺非、李蓝夕、吴之婧、范雨萱、刘悦心、虞典、许瀚文、李源正式进入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206工程研发基地开始实习。

首先,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干部刘昌根对在场老师和同学进行了对206工程大致的介绍,他尤其指出工程的核心在于利用人工智能对证据进行辅助校验,辅助证据链的审查判断,提高办案质效,减少司法任意性。

 随后,科大讯飞方“206工程”项目负责人张文亚表示,人工智能的司法理论建设已经颇具成效,但是理论的切实落地是一个漫长过程,实习生们的学习同样也是一个一步步从分块到工程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实习生们要深度了解具体业务知识以便巧妙地、灵活地应用到工程的实际运作中。此外,这段实习经历也是一次宝贵的职场历练机会,让学生们步入社会,切实感受到市场所需、社会所需,以此找寻到一个方向,摆正职业态度,提高专业技能,锻炼处事能力,真正成为被需要的人。


 最后,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信息管理处副处长吴海崟介绍“206工程”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应用的标杆性成果,已在全国6个省市开展试点应用。希望同学们在实习的过程中带着问题,促进理论学习与实践思考互融互通,夯实理论功底来指导实践,同时将实践所得应用于学校书本学习,以更生动的形式来加深对法律理论的理解与运用,希望同学们积极主动、善于思考,为这一工程的发展带来新的思考和建议,共同提升完善系统研发应用。

 老师们对在场实习生进行了相关纪律和基本工作规章的教育,要求遵纪守法,严格自身行为。带教老师卢怡静在对实习生有一定了解后,将实习生分配到检察院、法院、司法局三个部门,在各自领域开展专门的学习,而且耐心地、具体地为实习生们介绍了上海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其中的全面性和科学性引得在场同学啧啧称赞。

 实习生活已经拉开帷幕,这既是机会又是挑战,每个实习生都应该把握当下、积极主动、谦逊努力,学有所得。时刻牢记习主席的教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法律事业在一代代人的努力下不断前进,在当代社会,我们青年也应有担当、有责任继续推进法律事业,造就新时代法治社会。(撰稿:吴之婧)


人工智能法学院

2020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