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关继承者】张皓苏:成长与求学之路-我与国际政治学科的不解之缘

发布者:单晓倩发布时间:2020-09-04浏览次数:10

1与国际政治学科结缘的心路历程

我对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的兴趣始于孩提时代。早在上小学的时候,父母便买了一套中国儿童大百科全书送给我。百科全书分为四册,当时最喜欢看的就是以历史、政治为主的人类文明册,以及以世界各国风土人情为主的自然地理册。这两册书经常被自己翻阅,书页都有些磨损了。同时,我不仅特别喜欢看地图,还徒手画了世界地图,并照着《字词句篇》一书的扉页,在电脑上用画图软件绘制了世界各国的旗帜。至今仍然记得刚画完当时所有国家旗帜的那天傍晚,新闻联播宣布中国与刚成立的东帝汶建交,于是马上又补画了新的旗帜。我妈妈在美国定居的大学同学回国探亲之前,打电话问我想要什么礼物时,自己不假思索地回答要一本英文原版的美国地图,收到礼物后更是爱不释手。可以说是对地理的浓厚兴趣,吸引着自己一步步开始关注各国之间的政治问题。


国际政治现象与地理关系密切,自然条件决定了国际关系中各国实力的对比,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内容,正如英国作家蒂姆·马歇尔所说“再强大的国家也不过是地理的囚徒”。地理上的战略要地往往是国际政治争夺的热点,对全球战略资源的争夺是国际政治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政治中常利用地理知识来支持和指导国家的决策,美国马汉的海权论、英国麦金德的陆权论,都强调地理因素对国际政治和国家权力的重要意义。


进入中学之后,学校开设了世界历史,再次引起了自己的极大兴趣。我不仅每周都盼着上历史课,每次历史课的考试成绩也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同时,我还阅读了大量的热门历史书籍,例如希腊史学家斯塔夫利阿诺斯的《全球通史》、加拿大人麦克尼尔所写的《世界史》等。不仅如此,这一时期我还涉猎了许多历史名人传记,尤其是二战风云人物丘吉尔、罗斯福、戴高乐、斯大林乃至希特勒等国家元首的传记。可以说,正是对世界历史坚持不懈的学习,让自己一步步走到了国际政治专业的门口。


事实上,国际关系同历史学存在着渊源上的紧密联系。许多国际关系学界的杰出人物要么是历史学家,要么曾修过历史课程,这种现象决非偶然。不仅如此,历史对国际关系的作用,还在于它是影响国际行为体实践活动的具有规定性的力量,历史同现实及未来本就是继承与延续的关系。以往的世界历史不仅构成现有国际政治现象的前提,更是其进一步演化的诱因;国际政治现象本身又受着历史规律的制约,彼此之间互为因果关系。以上种种,无不体现着历史对国际关系的限定作用。


大学本科阶段,虽然进入了北京一所211高校的经济管理学院学习金融学,但我还是对国际关系更感兴趣。在完成本专业课的学习之余,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国际关系方面的杂志和书籍,还持续关注国际时事要闻,喜欢在网上看阎学通、金灿荣、张一飞等知名学者的专题讲座。当今世界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大国之间博弈加剧,在这一背景下我对国际关系的兴趣更加浓厚,便下定决心对未来的学习规划作出调整,准备报考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生。虽然调换了专业,但国际政治与经济学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


国际政治根源于经济,只有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清晰地认识国际政治。国际政治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反映了经济活动中各个国家、阶层和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诉求。任何国家的政治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和维护本国的经济利益,经济利益的得失是最根本的政治利害关系。由此可见,国际政治与经济二者相互依赖,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关系。比如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对国际关系格局的变化产生了深刻影响,促进了大国关系的调整以及世界多极化发展的加快。

 

2初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研究对象

高考填报大学志愿时,自己对未来所学专业的选择有些茫然和无所适从,在老师和家长的极力推荐下,便选择了非常热门的金融学专业。但在之后学习的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这一专业并不符合自己的性格和志向,便开始调整学习方向,重拾中小学时的兴趣,将大量课余时间花在阅读政治、历史、地理类的书籍上,并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愉悦。大三下半学期,我终于决定将国际关系专业作为未来努力的方向,并开始着手做考研的准备,选择报考心仪已久的名校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国际关系专业。尽管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史地知识的积淀,但在真正开始深入学习国际关系相关知识以后,才发现专业研究同业余喜好之间存在着差别,尤其是纷繁复杂、相互交错、百家争鸣的国际关系理论更是令人感到陌生,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事实上,直到走上考场,我只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集中突击复习,由于时间仓促和准备不充分,考研成绩与复旦的录取分数线差了二十多分。但这次经历也表明了自己还有一定实力,只要准备充分就有考上的可能。这令自己对第二年的备考有了充足的信心,于是决意再次向复旦大学冲击。


一战的经历使我认识到,由于是跨专业报考,自己的专业理论功底还是欠缺的,最明显的短板则是未能接触到国际关系著名学者的相关著作。所以,考研结束后,我开始花费一定的时间品读国际关系名家经典原著。要对国际关系的研究内容和领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首先就要把握国际政治的研究对象——国际政治研究什么?当然相关国际政治的教材中,一般都会有对国际政治言简意赅的解释和定义,但在这里我想把自己读过的几位著名学者对国际政治研究对象的解释回顾一下,看看他们是怎么讲的。


第一位是被誉为“国际政治学之父”的汉斯·摩根索,他在1948年出版的传世经典《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被誉为国际政治领域的扛鼎之作。摩根索建立了一个简洁的国际政治体系框架,率先将所要探讨的国际政治本质的主题定位在了国家之间,将国家权力、国家利益作为自己现实主义理论的两大基石,指出“以权力界定的利益概念是帮助政治现实主义找到穿越国际政治领域的道路的主要坐标”。广为人知的现实主义六原则中的最后一条,便可以看作是他对于国际政治学科的个人理解:政治现实主义强调政治学的独立性,坚持权力界定利益的思想政治标准,其他标准均应服从这一标准,即政治行为必须用政治标准来判断。1958年摩根索在《政治学的困境》一书中,更加明确的提出“国际政治学的任务是把政治学的一般原则运用到国际关系领域中,并根据国际政治的独特性质对这些原则重新加以表述、修正和规定。”


第二位是新现实主义学派的开创者肯尼思·沃尔兹,他于1979年出版的《国际政治理论》,被视为新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沃尔兹借鉴了结构功能主义、科学哲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理论成果,构建了一种类似自然科学理论那样的国际政治理论,自称这是一套“并非包罗万象而是系统化,并非注重国际政治性质和内容而是强调其结构”的系统理论,其系统结构研究框架包括两个层次:系统内的单元层次和系统本身的结构层次。他提出了界定政治结构的三个标准:秩序原则、单位特征和权力分配。因此,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又突破前人,使国际政治理论具有开拓性,其结构体系理论为国际政治分析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建立了一套影响深远的国际政治结构理论框架,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界的奠基之石。


第三位是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家罗伯特·基欧汉,他在其代表作《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中,分析了世界政治经济中使合作得以发生的国际机制的作用,以及随着美国霸权的衰落,这些国际机制的演变情况。1977年,罗伯特·基欧汉与约瑟夫·奈合著的《权力与相互依赖》是一部颇有理论建树的力作,被学者们视为“任何研究国际关系的严肃学者都应置之案头,时时翻看”的不可替代之作。他们提出了复合相互依赖理论,并建构了复合相互依赖的理想模式,提供了一种新的看待国际政治的方法和研究纲领。事实上,他们意在发展一种处于国际体系层次的国际政治理论,指出自己是想用复合相互依赖这个概念批评在国际政治学研究中的传统权力理论,对其进行修补,以使其在更大程度上靠近客观现实。


第四位是建构主义的代表人物亚历山大·温特,他在1999年出版的著作《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是国际关系领域中最有影响的一本著作。在书中,温特借鉴哲学和社会学,主张对国际关系的文化内涵展开讨论,强调观念的重要意义,对国际体系结构之于国家身份和利益的建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质疑现有国际关系理论的基本假定,从社会互动角度提出了新的国际关系研究议程,创建了以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国际政治的社会建构理论。不可否认的是,温特把哲学和社会学问题引入了国际关系研究议程,是一种涉及到国家本体地位的哲学思考,使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产生了新的动力,学理论战又充满了活力。


总之,这些原著都是国际政治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经典之作,对我来说,这些著作作为自己的专业启蒙书籍,让我知道了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的研究视野。看这样的书是一种享受,因为名著显示的是作者缜密的思维和逻辑,以及对学问的严谨态度,崇敬之心油然而生。     当然,通过对这些原著的阅读,我也发现在这个领域里有许多抽象的概念和范畴不易理解。比如说,“国际关系”、“国家间关系”、“国际政治”、“国家间政治”、“世界政治”等,这些概念的内涵及差异在哪里?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需要自己在今后的求知过程中慢慢品味,反复琢磨和逐一理清。

 

3迈入国际政治专业大门的经过

由于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2020年研究生初试成绩延迟一个月公布,国家线和各高校的录取分数线又推迟了一个月,到四月中旬才陆续公布。我的实际分数线和预估成绩有较大差距,再加上今年复旦国关院复试分数线比去年暴增了三十分,自己再次无缘复旦大学。面对明年考研的严峻形势和不确定性,我最终选择了调剂之路。


2020年5月20日全国硕士招生调剂服务系统正式开通,我立即填报了三个调剂志愿,但因为今年调剂考生的分数普遍较高,自己又是跨专业报考,总是被招生院校拒绝。经过锲而不舍的等待,我终于先后获得了三次网上面试的机会。


第一场面试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作为研究国际政治及中国对外关系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上海国研院也是自己心目中的一个理想选择。面试中主考官共问了三个问题,第一个是分析特朗普频繁退群的深层动因。自己的回答是:特朗普是一个关注绝对收益的总统,即美国在合作中的获利必须大于对方,无论传统盟友还是竞争对手,一旦成果不能满足心里期望,就会断然退出国际合作机制。事实上,孤立主义一直是二战前美国的政治传统,从门罗宣言到老洛奇反对加入国际联盟,再到二战初期许多议员拒绝卷入欧亚大陆事务,包括小布什的单边主义,这种思潮都极大影响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走向,“特朗普旋风”不过是其政治传统的回归。第二个问题是简述冷战后中俄关系发展历程及原因,题目是英文,也要求用英文作答。由于之前看过不同版本的新中国外交史,有充分的准备,因此自己作答得比较流畅。中俄关系之所以能迎来历史最好时期,相当一部分原因是面临着共同的威胁。第三个问题即是考研为什么要调换专业,自己对此做了简短的解释说明。面试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初试成绩不佳,而且在总分中占比较大,故自己未能被录取,我与国研院擦肩而过。


 第二场面试是广东省委党校,因为报考专业代码都是0302开头,我参加了广东省委党校政治学理论招生面试。考官问了三个政治学特色鲜明的问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3)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我当时选了第一、二两道题作答。回答第一道题是自己结合了国际关系的理论功底,指出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是工业革命以及相应的工人阶级运动的兴起。第二道题的回答是:科学社会主义根植于中国大地,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这些内容是考研政治的重点,因此回答起来不算困难。这一次面试成绩也比较理想,被顺利录取,但因要调换到政治学,离开自己向往的国际关系和国际政治专业,经过痛苦抉择之后,最终选择了放弃。


第三场面试是上海政法学院。首先,我抽签回答了一道中文题和一道英文题。第一题是浅析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自己是这样回答:冷战结束之初,国际关系学界对未来世界的走向做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预测:一些学者认为,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国长期以来的竞争对手不复存在,世界将从两极争霸走向一超多强格局;持另一种观点的学者则断言霸权时代即将成为历史,美国的盟友不愿再受其控制,世界将呈现出一种多个强国与其他国家共同维持国际秩序的状态,当时的中国处于韬光养晦的考量,也主张即世界多极化。二十多年之后,国内外又有许多人惊呼中国实力的突飞猛进,争辩世界的趋势分明是向着两超多强演化。个人倾向于认为,世界多极化的趋势虽有波折,总体上仍然是在是增强的,这是因为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全球性问题的凸显,仅凭单个主权国家的一己之力难以应对,必然需要各国平等携手共同完成全球治理;作为一超的国家亦不得不与其他国家分享部分权力,才能保障自己的核心利益。


第二道题是英文题:Describe  a  problem  that  affects  the  environment  in  the  area  where  you  live . What  the  problem  is ? What  causes  it ? What  people  feel  about  the  problem ? And  explain  what  you  think  should  be  done  to  solve  it .(举出一例对中国周边环境的威胁,说出其成因、人们对其感受以及解决办法。)自己选择回答恐怖主义( Terrorism )。作为集隐蔽突发性、人身攻击性、政治目的性于一身的威胁,恐怖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令人谈虎色变。传统的恐怖主义热点地区以西欧、中东、拉美为主;但进入本世纪以来的恐怖主义,呈现了范围全球化、目标扩大化、手段多样化、行为极端化的新倾向。身为邻邦最多的国家,中国面临的反恐形势也更加严峻复杂。要想彻底地从源头上根除恐怖主义并杜绝其危害,治本之策仍是发展落后地区的经济,改善民生,避免贫富过度分化,同时将教育的普及作为重中之重,才能够有效遏制恐怖主义的蔓延势头。


之后是老师随机提问,有两位老师分别提问。第一位老师说:你本科专业学的是金融学,请你解释一下影响中美关系金融方面的因素。金融因素伴随中美建交史四十余年,虽然不如一些地缘敏感问题那样突出尖锐,却切实影响着两国的实力尤其是经济规模的对比,个人认为金融作为可供国家动用的抽象的武器,对中美关系的冲击不亚于贸易摩擦,中美经济关系中的金融因素逐渐形成并走向前台。具体的金融因素包括汇率问题、市场开放、美元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等,其中前两个属于传统争端的范畴,后两者则凸显于次贷危机之后且相互矛盾,中国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越高和人民币国际化速度越快,中国对美元的依赖就越低,这难免直接影响中美之间的政治关系。


第二老师问:最近颁布了HK版《国安法》,英国对华态度急剧恶化,假设人民币的离岸结算中心需要转移,那么可能会迁到哪里,巴黎还是法兰克福?这对人民币国际化有何影响?自己的回答是巴黎,并且给出理由:首先,长期以来,巴黎都是仅次于纽约、伦敦的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金融从业人员数量远超柏林、卢森堡和法兰克福等城市。巴黎在整个欧洲范围内不仅上市公司市值总量处于领导地位,在资产管理、衍生品和保险市场等方面也位居前列;而且,法国对金融市场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风险管控机制。其次,鉴于英国已正式脱欧,伦敦的金融公司决定将大量工作岗位迁往巴黎,且这一过程可能会加速,这将对巴黎取代伦敦成为欧洲金融中心产生深远影响。最后,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的法国,在欧陆享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外交也相对自主,面对霸权国家施加的压力不会轻易屈服;而德国作为二战后被防范的对象,其国防乃至对外政策受北约影响较大。 事实上作为欧洲央行总部所在地,法兰克福最主要的金融功能是为欧盟服务,故个人认为人民币更适合在巴黎离岸结算。这一事件对人民币国际化推进的长期影响不大,因为巴黎、法兰克福等欧陆城市都希望成为人民币的离岸结算中心,中国选择的余地较大。


我的回答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取得了九十多分的好成绩,顺利地被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的国际政治与国际法治专业录取。说实话,在参加上海政法学院面试之前,我内心还在犹豫是否会去这所学校读研;但参加完面试之后,选择的天平马上发生了倾斜,这是因为主考官们所提问题显示了他们的学术水平和专业素养,深深地打动了我,未来能在这样一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国际政治、国际关系理论是自己的荣幸。


也许自己的求学之路曾有过遗憾、有过失望、有过彷徨,而人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长,思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成熟,梦想随着时间的流逝在清晰。对于我个人来说,国际政治专业更符合自己的志向和兴趣。我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坚持走下去,无怨无悔。学海无止境,术业有专攻,希望自己未来能在国际政治、国际关系领域不断取得进步,在学术研究上有所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