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编制背景

新世纪以来,以上海高校“三圈三全十育人”综合改革先行探索经验为原型的“课程思政”教育开启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新的发展之路。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学校所有教学科目和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充分挖掘蕴含在专业知识中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元素,实现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实践类课程与思政德育的有机融合,形成协同效应,最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性教育理念。随着“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20205月,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教育部制订并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0209越,中共上海市教育卫生工作委员会、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引发《关于推进上海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意见》,从15个方面提出了在上海高校推动课程思政落地落实的指导意见。

课程思政意义重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也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积极推进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201910月,政府管理学院成功入选上海高校课程思政重点改革领航学院,“社会治理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团队”入选课程思政特色改革领航团队,其中18门课程入选课程思政精品改革领航课程。这既是对政府管理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绩的肯定,也是推动学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契机。

在领航学院建设过程中,为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具体专业课程的结合落地,同时也为了给各门课程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规范,学院决定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本指南是在政府管理学院前期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参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全体教职员工的集体讨论而形成的。本指南为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以及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心理学、国际政治等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做出了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可以为其他学科其他专业如何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一定参考和借鉴。需要说明的是,本指南是政府管理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经验的初步总结,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与缺陷,这些都会在将来逐步补充和完善。此外,在本指南编制过程中,也广泛吸收了兄弟院校和相关教学和科研专家有关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谨致谢忱。





















2、基本理念

课程思政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也是看待育人问题的一种新是思维方式。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将所有课程都当作思政课程,也不是用德育取代专业教育,而是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德育和思政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和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然后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过程当中,在“润物无声”的知识学习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领航学院建设过程中,政府管理学院明确并坚持了以下一些基本理念。


2.1 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引领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是人才培养的必备内容。因此,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是在教学一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通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让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就可以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


2.2 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人才培养是高校教学单位的安身之本。需要注意的是,人才培养从来就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其中,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不协同问题。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一切工作的归宿,不断完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教学体系和内容体系。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要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各门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最终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问题意识、科学方法、专业素养、经世之志、道德品质和社会担当的高质量人才。


2.3全员协同,打造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

人才培养质量与学生成长环境有着紧密联系。学院要求各方力量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参与、全程参与、全方位参与的“三全育人”格局,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课内外一体化环境。“三全育人”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育人优势,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三全育人”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切实提高工作亲和力和针对性,强化基础、突出重点、建立规范、落实责任,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使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4立足实际,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领航学院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基础性工程,需要从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师资队伍体系、管理责任体系、政策保障体系等方面协同发力,持续推进。为了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学院层面要全员努力、相互协同。一要立足学院实际和专业培养目标,引导学生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与爱学校、爱专业结合起来,切实增强使命意识、责任意识。二要深入挖掘内部资源,凝练人才培养特色。在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时,要尊重在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办学实际,挖掘历史资源,凸显育人导向,使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特色更加鲜明。三要立足学生思想实际,实事求是地确立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要结合大学生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有的放矢设计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让所有课程建设回归育人本位,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在明确上述三个实际的基础上,党政领导聚焦顶层设计、专业教师致力教学改革、学工队伍创造育人环境、行政后勤提供服务保障,全员努力、协同发力,不断健全和完善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和机制。


2.5 制度先行,全面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水平

与思政课程有所区别,课程思政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般原则,还要适应专业教育的特殊原则,因此,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水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事情。学院层面强调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从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管理、评价考核等环节建立了一整套课程思政建设相关管理办法,使得教职员工有规范可依。教师对课程思政有准确的把握和理解、有合适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有教书育人的担当与责任是保障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同样,以专业和课程群为基础单位,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研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建立课程思政操作规范,也有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















3、目标要求

3.1 总体目标

政府管理学院现有社会学、社会工作、行政管理、劳动与社会保障、政治学与行政学、应用心理学、国际政治学等7个专业,这些专业总体上都属于法学类、管理学类专业。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有关“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学院制定课程思政的总体目标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在专业教育中运用可以培养大学生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情操、精神追求、科学思维的题材和内容,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头脑,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让学生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问题意识、科学方法、专业素养、经世之志、德法兼修和社会担当的高质量社会治理、公共管理类人才。


3.2 具体目标

政府管理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的总目标可以具体化为4个维度目标,包括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问题意识与科学方法、专业素养与经世之志、德法兼修与社会担当。

3.2.1 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经历了高速发展,业已成为世界舞台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大国。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进程,成绩的取得也来不开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合作。我们培养的学生同样要具备全球视野,即具备面向全球的战略思考能力,能够认识到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关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并能在全球背景下更好地认识中国的发展、成就以及潜力。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了解国情党情民情,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倡导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相统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3.2.2 问题意识与科学方法

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问题意识是主动探索、主动学习的前提。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数学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才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人才培养中,要通过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案例研讨等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遵循或运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各种途径和手段,包括在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推广等科学活动过程中采用的思路、程序、规则、技巧和模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要结合当前社会变革的现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以之作为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框架和指南。


3.2.3 专业素养与经世之志

专业素养是学生在本学科内所具备的基本专业素质,这些素质是通过长时间的专业训练所形成的专业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促成基础知识的积累,增加基本专业技能,形成专业基本经验,从而达到某门具体学科所要要求的基本目标。只有具备精湛的专业素养才能胜任特定职业的要求,从而承担一定的工作。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教育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社会治理与公共危机管理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培养爱岗敬业、开拓创新、诚实守信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除了做好本职工作之外,还要引导学生具备经世济民的抱负和能力,能够自觉地将小我融入大我,追求国家富强、人民安乐和民族复兴,能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3.2.4 德法兼修与社会担当

诚实、守信、团结、友爱是人生必不可少的道德品质。同样,对道德品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课程思政的实施,引导学生德法兼修,不仅学会扎实的专业知识,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能够模范地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培育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进入社会之后做一个知法守法的优秀公民,具备社会担当,能够运用法治方式参与社会治理、化解矛盾纠纷、有效管理公共危机。


3.3 课程思政二级目标

根据政府管理学院各专业特点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一级目标可以分解为具体的二级指标(见下表)。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全球视野与家国情怀

1.1 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认知

1.2 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

1.3 人类命运共同体

1.4 国家认同

1.5 国情认知

1.6 坚定“四个自信”

1.7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

问题意识与科学方法

2.1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3 探索精神

2.4实事求是精神

2.5 科学求真精神

2.6 方法自觉

专业素养与经世之志

3.1 热爱所学专业

3.2 终身学习理念

3.3 精益求精精神

3.4 兼济天下的理想和抱负

3.5 敬业精神

德法兼修与社会担当

4.1 社会公德

4.2 家庭美德

4.3 职业道德

4.4 法治观念与法治思维

4.5 法治方式

4.6 社会责任感




















4、课程体系

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思政的基础。政府管理学院根据学校总体安排,有针对性地改进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学生课程学习效果。


4.1 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4.1.1 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依归

政府管理学院各相关专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全面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提高大学生缘事析理、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人才。


4.1.2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指引

培养目标是课程体系设计的指引,在明确“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前提下,各相关专业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


4.1.3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

满足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的直接目标。设计课程体系时,要了解当前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要分析相关专业就业总体情况。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俱进、设计出合理的课程体系,才能全面支撑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4.2 课程体系构成

政府管理学院各相关专业的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学位课、专业开放选修课、实践教学等五大模块。

具体课程是实现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单位。基于政府管理学院各专业课程思政的培养目标,对相关的思政环节进行细化与目标分解。在课程体系中,各类课程根据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标准,确定其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撑程度。具体支撑程度分为三级,分别为高(H)、中(M)、低(L)(见下表)。这种分级设置有利于不同课程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实施时相互区分并通过相互协同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指标

课程思政指标

支撑程度:高(H

教学目标包含毕业要求中所有的课程思政一级指标

教学内容中85%以上的教学环节包含对应课程思政一级指标

教学评估对应课程思政一级指标的评价达到20%

支撑程度:中(M

教学目标包含2个以上毕业要求中的课程思政一级指标

教学内容中65%以上的教学环节包含课程思政对应指标

教学评估课程思政对应指标的评价达到10%

支撑程度:低(L

教学目标包含1个以上毕业要求中的课程思政一级指标

教学内容中40%以上的教学环节包含课程思政对应指标

教学评估课程思政对应指标的评价达到5%


以此为依据,结合上海政法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对各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对课程思政目标的支持关系进行梳理,形成如下支撑关系矩阵(见下表)



全球视野

家国情怀

问题意识

科学方法

专业素养

经世之志

德法兼修

社会担当

公共基础课程

H

M

L

H

通识课程

M

M

M

M

专业学位课程

M

H

H

M

专业开放选修课程

H

H

H

M

实践教学

L

H

H

M



5、教学实施


5.1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使命,人才培养方案则是这一核心使命的具体化。为了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纵深发展,首先要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而言,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目标导向,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增加德育和思政目标,把育人与育才并重,培养德才兼备的毕业生。

政府管理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遵循以下程序:首先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由各专业负责人牵头,组织专业教师认真研读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相关文件,开展讨论,形成初稿;其次,征求相关专家、学工部门、在校学生及用人单位等各方意见,加以修订;最后,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校相关部门审定。


5.2 教学大纲设计

作为规定一门课程教学内容的纲要式文件,教学大纲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也是检查和评定学生学业成绩和衡量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根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和理念,对教学大纲进行重新设计和修订。要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巧妙、自然地融入思政元素,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将价值引领、知识传播、能力养成有机统一,使课程教学大纲变成课程育人大纲,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结合达成“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教学大纲设计和修订要遵循以下几条原则。第一,理念引领原则。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其基本思想是,所有的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具体课程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有机、有效地将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融合,体现在教学的顶层设计上要把人的思想政治培养作为课程教学的目标放在首位,并与专业发展教育相结合。第二,实事求是原则。课程思政不是每堂课机械、教条地安排思政教育内容,而是要在尊重课程自身建设规律的前提下,结合各门课程特点,挖掘课程德育元素,包括正确的政治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远大理想塑造、健康心态培育、道德品质培养等。课程思政教育元素,不是从抽象的理论概念中逻辑地推论出来,而是从社会实际中寻找,从各学科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中寻找。第三,注重实效原则。依据课程教学大纲和内容做好课程思政目标、内容、方法设计,将可以培养学生政治信仰、价值取向、理想信念、社会责任、道德品质的题材与内容转化为有效的德育载体。注重课程思政教学方法创新,将理论与实际、历史与现实、显性与隐性相结合,保证课程思政教育效果。

教学大纲设计和修订的一般要求是:由相关课程的主讲教师负责,在深入学习有关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文件的前提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材与教学资料、教学效果评价等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修订。初稿形成后,提交专业负责人,由专业负责人召集相关教师进行讨论,同时听取专家及相关人士意见,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5.3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内容设计的首要原则是落实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德育和思政元素,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课程内容设计要围绕总目标进行内容供给。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全球视野、家国情怀、问题意识、科学方法、专业素养、经世之志、德法兼修、社会担当等重点优化课程内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课程内容设计要有意识地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了解世情国情党情民情,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课程内容设计要聚焦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教育引导学生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提高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修养,自觉把小我融入大我,不断追求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和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

课程内容设计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教育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

课程内容设计要强调德法兼修,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教育引导学生学思践悟习近平全面依法治国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固树立法治观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理想和信念,深化对法治理念、法治原则、重要法律概念的认知,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维护自身权利、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化解矛盾纠纷的意识和能力。

课程内容设计要深化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并自觉实践各行业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增强职业责任感,培养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课程内容设计由各门课程主讲教师负责,遵循以下程序:首先,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及课程思政目标拟定课程思政教学要点;其次,由主讲教师及教学团队设计相应的课程思政教学环节及相关教学材料;再次,以教研室或教学团队为单位进行讨论,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最后,提交专业负责人审定。同时,鼓励各专业以及“社会治理与公共危机管理课程思政协同教学团队”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交流、评比、研讨等活动,以提高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的质量。


5.4 教学方法改革

与思政课程有所区别,课程思政不仅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一般原则,还要适应专业教育的特殊原则,因此探索并建立适合政府管理学院各专业要求的、具有自身特色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是保障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枢纽。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生硬地将思政内容与专业课程捆绑在一起,而是要求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范式,将其转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教学载体,在专业教学中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价值引领,因此探索具体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不仅至关重要,而且要因专业施宜。政府管理学院通过前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摸索出“三直三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体系。具体而言:首先要“直面社会热点讲理论”,“社会治理与公共危机管理”人才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要求理论教学和知识传授要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尤其既要直面社会领域的热点问题也不回避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既能激发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鼓励他们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提升理论认识水平,同时还能引导他们加深对国情、民情、社情的认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次要“直面改革难点讲方法”,授课过程中针对社会建设与社会治理领域的难点问题,既全面系统地传授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论,也启发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思路和具体方法,同时引导学生形成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等科学的思维方法,接受并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伟大时代精神;再次要“直面社会责任讲担当”,所有人包括教师和学生都不是社会的局外人,都肩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知识的传授要引导学生德法兼修,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同时要树立经世之志,通过掌握扎实的知识和锤炼过人的品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服务大众、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5.5 教材选用与编写

教材是教学的载体,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依托。

教材选用和编写应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于教材之中;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特别要在教材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要善于把握和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第二,依托“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改革,教材应体现课程的“思政内涵”。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有效融入教案讲义、教学过程、学科和专业建设,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高校学生教育教学全过程,让所有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第三,依托“课程思政”慕课教学模式改革,教材应注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摒弃传统的知识灌输和强化训练,将知识点化解为相应的问题进行启发式、研讨式等教学,注重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政府管理学院不断完善教材建设管理机制,保障高水平教材进入课堂。严格贯彻执行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和规章,认真研读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有关高校教材建设的各项方针、政策,对教材认真审查,抵制和批判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使教材成为引领师生正确观念、保持正确立场、找准正确站位的有力武器。政府管理学院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育部关于“马工程”教材的培训,充分发挥“马工程”教材在高校教材建设中的示范和推动作用。同时,政府管理学院倡导和鼓励各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教材研究、评价、开发,并制定教师自编教材的管理与激励制度、教材建设评价制度,鼓励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融合“课程思政”的培养理念和内容,鼓励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融入慕课等多类数字化教学资源,并在师资培育、课时减免、年终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


5.6 课外育人体系建设

为推动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政府管理学院注重课外育人体系建设,并推动课内育人与课外育人的有机衔接。

学院积极打造有影响力的课外育人平台和品牌。一方面,学院支持成立了上海政法学院“佘山星空读书社”、“社会调查协会”等学生社团,由专业教师指导这些社团开展读书会、社会调查、参与课外学术竞赛等活动。另一方面,学院教师举办“共度课外时光师生沙龙”,与学生一起共话“生活琐事”,真正做到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而且关心学生的身心成长,赢得了学生的广泛赞誉。

学院全面实施“导师制”。为有效发挥专业教师“育人”的特殊功能,全面实施导师制,为大一、大二各专业班级配备“班导师”,同时为高年级学生配备学业指导、生涯规划、实习、创新创业、毕业论文等各类导师。这些导师负责学生专业课程学习和学习方法指导、学涯或职涯发展规划指导、专业学科竞赛及大创项目等指导和培训、专业社团活动组织和培训、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专业群级素质教育项目指导、课外科技学术活动组织和指导、毕业论文指导等。导师的工作更为细致,可以给予学生更多个性化、针对性的指导,有力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中的困惑,对学生的“成人成才”有很大的帮助。


5.7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政府管理学院多措并举推动教师强化育人意识,找准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首先,建立教师共同学习机制,不仅学习专业理论知识,而且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入行”,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其次,强化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前期建设,学院已涌现出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的名师或“温暖人生的好老师”。学院定期通过公开示范课、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沙龙等形式进一步发挥名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做到团队成员你追我赶、“人人争优”的局面。第三,促进与兄弟院校进行师资能力交流,建立了优质资源共享机制,开展经常性的典型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教师教学培训等活动。第四,鼓励支持教师进修培训,在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专题培训中都增加了课程思政能力提升模块和内容。













6、评价激励

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效进行及时评估是促进课程思政建设不断攀上新台阶的必要环节。在评估课程思政的成效时,要清醒地意识到,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

政府管理学院借鉴兄弟院校的成果,设立了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对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多层次评价。首先,专业课程任课教师要进行自我评价;其次,依托各专业及教学团队开展教师互评;再次,学校督导、教学委员会开展不定期随访及评价;最后,学院每学年组织一次年度总结和评估;此外,学院正积极筹划建立长效评估机制,邀请用人单位、毕业校友和第三方进行评价。

政府管理学院建立课程思政建设激励机制,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在评优等表彰奖励工作中,突出课程思政要求,加大对课程思政建设优秀成果的支持力度。














7、管理保障

政府管理学院高度重视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和领航学院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资源倾斜、后勤服务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

首先,党政领导齐抓共管,把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纳入日常议事日程。其次,学院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并完善相关管理、建设制度。再次,学院进行资源倾斜,对课程思政建设所需资金优先保障;最后,学院建立了由教学管理团队、专业教研室和教学团队的多层次保障体系,全力支持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