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期应用型社会管理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模式研讨会

发布者:陈昌洁发布时间:2020-11-24浏览次数:694

 

为使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建设、实践教学工作能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我校政府管理学院20201121日在A2-201会议室举办了“后疫情时期应用型社会管理人才培养和校企合作模式研讨会” 。

  

0S4A5903


出席研讨会的成员有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解国平、上海市新航社区服务总站总干事郑波、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督导主任曹霞、上海市静安区社会工作者协会会长朱庆章、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副总干事张曼曼、上海市松江区卿云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张羽、上海市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威廉、上海市正能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王多兵、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督导助理饶翊君、上海市浦东政和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罗新忠、上海市思伟软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聪侠、上海市普陀区精神卫生中心社工部负责人伍揆、上海市虹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邢冰、上海市中福会养老院事业发展部主任何帆、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主治医师苏峻以及上海政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科负责人张可创教授、社会工作教研室主任张波、社会工作教研室专任教师杨柳副教授、张善根副教授、时怡雯博士、王晓晶副教授、陶树果博士,全体MSW专业研究生集体参会。张善根副教授主持会议。

  

0L9A5804


首先,张可创教授发表题为《后疫情时代社会工作专业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的主旨报告。他提出,这次疫情对现代社会的冲击巨大,不仅有诸如政治、经济、生活方式等外在有形的冲击,还有生命意识、情感体验、人际关系等内在心理上无形的冲击。在如今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反思社会工作组织在抗疫中遇到的问题和起到的作用,以从中获得我们以后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启发。同时,我们也要借此契机思考后疫情时代我们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面应该做出的改变。他认为我们不仅要在理论课内容、实践方式、对学生要求、教学互动模式上做出改变,还要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理念和能力,在实践教学与校企合作模式上也要做出调整和改变。

  

0L9A5776


随后,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理事长朱威廉所带团队发表了题为《促进社会救助长效发展,发挥社会工作多元功能》的主旨报告,分享了上海申爱疫情及后疫情期的工作经验。自疫情发生之后,申爱社工通过专线电话,分别发现了各类救助群体的需求,即使开展了例如:守护弱势关怀专线—暖心关爱电话、一个口罩的助力—大重病人群口罩募集、两个小时的伙伴—儿童青少年教育支持、类别化线上支持小组—心理疏导、特殊支持等救助服务。然后,上海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项目主管邓菲菲做为申爱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的一线社工代表分享了自己疫情时期工作的亲身经验,并提出他们亲身感受到社工服务在特殊公共事件中,显露出的重要作用。

  

104A2433


来自上海松江区卿云社区工作发展中心总干事张羽做了题为《绝地求生—项目在疫情下的被动转型与创新讨论》的主旨报告。她首先提出了自己在疫情时期线上社工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无经验借鉴、分饰多角负责活动运行等问题。然后她对社工和政府的关系进行了再思考。最后她提出了自己对社会工作发展会出现“内卷”现象的担忧。

  

0L9A6033


与谈人上海市虹梅街道党工委副书记邢冰就前几位专家的主旨发言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对我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度表示赞扬同时提出期望。他同时也对在座MSW专业研究生做出了就业指导,希望他们能走出课堂去社区实践,敏锐捕捉到社区工作现在缺什么,据此针对性提升自身专业能力。

  

0L9A6076


我校杨柳副教授就社会工作目前就业男女失衡现象和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她提出,在目前社会大背景下,我们很难凭一己之力去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存在的男女比例失调现象。我们要做的不是助长就业性别歧视现象而应该公平公正的拿实力说话,如果社会工作真正成熟发展起来之后,性别失调问题也会自然改善。张可创教授也附和表示,做社工和男女无关与情怀有关。此番精彩讨论引发了在座所有人的掌声。

  

104A2476


马兆珍也分享了自己在抗疫时经历,他们在抗疫过程中特别的关注到了援鄂医护人员家属这一个群体。他认为后方保障,前方才能打仗,给予援鄂医护人员家属安慰,给他们做心理疏导是必要的。同时他的社工团队专门针对自闭症儿童和其它患病儿童开设了课程。

  

104A2529


上海市浦东政和社会治理研究院院长罗新忠提出在后疫情时代,在社工人才培养中开设一门“社会突发情况治理”课程的建议。他也提到,现在很多时候政府处于一种“政策找人”的状态里,因为推广不到位,很多很好的政策没有办法落实到对应人身上。所以,社工对于整个政策的实施,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秘书长解国平发表了《浅谈社会工作专业的社会实践和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的主旨演讲。梳理了社会工作的发展历程和重要工作。同时,他对在场的社工专业的同学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同学具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有辨识能力。

  

0L9A6110


上海市自强社会服务总社督导主任曹霞分析了自强机构的发展历程和工作经验。她提出向社会发出社工的声音的必要性,自强专注于做戒毒人员的社会融入工作。目前已经实现上海每一个街道,每一位从戒毒所里出来的人都有他自己的社工,并给他提供终身的社工服务。让每一位康复者都能接触到社会的温暖和善意。自强摸索出的“自助、互助、助社会”的体系目前是领先于全球的。同时,她也表示,目前在多方努力下,戒毒所里的人越来越少,戒毒成功的患者复吸的概率也越来越小。这些数据让她感到无比骄傲,即使有一天社会不需要她们这些戒毒社工了,她也会欣然面对,因为已经完成时代交给她的任务了。

  


上海市正能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王多兵做了主题为《物资在流动 我们在行动》的经验分享。讲他们在疫情期间有关慈善超市、上访者社会工作服务、身心障碍者的社会工作。以小见大,以这些具体事例把社会工作中的常见的问题和对社会工作的思考展现出来,引人入胜。

上海市益扬青少年社会工作促进中心副总干事张曼曼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提出社工是“资源衔接者”的观点。她表示身边资源越做越多,视角越来越大,不仅仅是政府需要社工,是社会需要社工,现在很多企业家都表示愿意把取于社会的财富回馈于社会,但苦于没有可靠的渠道。同时其提出,希望在座的各位同学有介绍自己的能力,学会“厚脸皮”,主动的去成长。

时怡雯博士分享了自己对于“桥计划”的看法,她认为我们社会解决很多问题的时候是需要政府出钱,社工机构进行专业指导,一线工作者积极推进的。同时她提出目前高校教师、一线社工、社工机构的角色变化,从之前的高校教师做理论指导变成现在的多方同构。她还指出,社工的专业性不拘于证书,而体现在实践能力和情怀。即使我们的学生可能以后不会做社工,但是也要了解社工,社工是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力量,社工带给你的会让你受益终生。

  

0L9A6269


 

随后,各位老师就专业实习计划、社工声音、接纳服务等方面进行了自由讨论,讨论气氛融洽。

最后,张可创教授做会议总结,其以“四个三”做结束语。三个启示:有情怀、有能力、有敏感型;三种技能:学习技能、人际沟通技能、抗挫技能;三点希望:希望社工机构关注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希望社工教研老师提升专业能力、希望社工同学努力学习;三点感谢:感谢社工机构的大力配合、感谢社工老师的刻苦开拓、感谢同学们的热情和选择。他还强调,我们社会工作虽然是西方传来的职业,但我们的发展要结合中国国情,做有中国特色的社工建设。

社工是城市名片,社工水平反映城市的文明程度。本次研讨会不仅交流了社工实践智慧、专业伦理,也交流了如何充分把握国家在社会工作方面的政策支持。参会老师和同学都表示收获颇丰,期待下一次的交流分享。(耿思雨撰稿)

 

 

政府管理学院

2020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