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管理学院学生工作品牌“表达魔法课堂”于5月18日开展第八讲,政府管理学院辅导员王平乐进行授课。本次课堂的主题是“善意沟通:区分观察与评论”。
课程开始之前,王平乐老师带领同学们回顾了善意沟通的四个步骤:观察事实、描述感受、表达需要、说出请求,由此开启了对于善意沟通中第一步骤“区分观察与评论”的学习。
进入正式的课程,王平乐老师举例让大家辨别观察与评论:熊政亮同学是个好同学。同学们经过上节课的学习辨别出了这是一句评论:“好”字带有主观色彩,同时还可以描述其他同类人,是区分不同人群的贴标签行为。
接下来,王平乐老师提问:为什么人们习惯用评论代替观察?这是因为“评论”便于简单快捷地将人群区分,并且评论有利于求稳定以及人类社会规则、秩序的建立;而“观察”比“评论”要复杂许多。由此可以归纳出“观察”和“评论”各自的特点:观察是复杂多元且动态变化的;评论是简单快捷且静态稳定的。
在学习了观察与评论的区别之后,同学们通过一些小练习来说出观察到的事实。在多次练习中,王平乐老师总结出关于观察的核心公式:观察=时间+动作+场景。观察可以描述时间、某人的动作以及动作发生的场景这些客观的要素,尽量用观察到的实际发生的情况,取代自主的评论判断。由此,基于双方不容易产生分歧的事实,开启善意沟通的第一步。
随后,王平乐老师出题来检验同学们的学习成果,要求同学们用善意沟通的步骤来解决下面的问题:由于某些不可抗原因(如生病),导致你的期末论文赶不上递交截止日期,你该如何向老师表明你想延期的诉求?
蔡翎琳同学上台展示:“老师,我发了三天的高烧,最近才从健康驿站出来(观察),这个论文对我来说很重要(感受),我需要好好完成它(需要),我想跟您申请延期交稿可以吗(请求)?”这段回答展示很好地涵盖了善意沟通的四个步骤,但还可以再描述现在的身体状况,完善观察部分的内容,如,加上一句“没有体力按期完成论文了”,让观察到的情况更有说服力。
最后,王平乐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升级训练:当听到别人对你的尖锐评价时,你会怎么办?比如,有人说你“不负责任”“傲慢无礼”等。我们常见的反应是自我辩护或自我质疑。一方面,自我辩护,想证明对方理由不成立;另一方面,对权威评价时,我们容易信以为真,从而产生自我怀疑。这两种都是在为对方的话负责,把对方的情绪来源归咎于自己,将自己卷入了对方的情绪漩涡。《非暴力沟通》的作者马歇尔提供了第三条道路:要知道对方的情绪背后有某种需要没被满足,我们帮助他说出他的观察和需求,在了解对方需求后询问自己是否愿意满足对方需求,最后依据自己的选择调整行动。
在善意的沟通开始时,多一些基于事实的观察描述,而非开门见山地评价。善意沟通,从区分观察与感受开始。“在对与错的区分之外,有另一片田野,我将在那里遇见你。”也祝大家能在那里,遇见你自己。(罗帧、王平乐撰稿、摄影)
政府管理学院
2023年5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