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教授论文入选上海市社联2018年度十大推介论文

时间:2018-11-14浏览:937

    11月14-15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友谊会堂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与理论创新”。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慧琳出席开幕式并指出,全市社科工作者要始终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 切实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切实把新思想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书写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经典;要紧跟时代步伐,紧贴决策需求,紧扣上海实践,始终把服务全国及上海改革发展大局作为重要职责;要在聚焦中国实践中提供上海经验,在构建中国体系中体现上海作为,在加强对外交流中凸显上海优势,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

   年会设“年度推介论文”活动,对上海学者年度内(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8月31日)发表于国内学术期刊,引起学界关注的原创性学术论文作出推介,旨在反映上海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引领学术前沿,彰显时代主题。经各学科权威学者、学术期刊主编、资深学术编辑等多轮评审推荐,共产生本年度推介论文10篇。我校经济法学院副院长杨华教授的发表于《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9期的《海洋法权论》获得第14届(2018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并入选“年度推介论文(法学类)”。

    杨华指出,海洋法权是国际海洋法主体在其主权范围内及国际公共海域依据国内立法、国际公约或国际惯例,享有的开发利用海洋的权利并承担保护海洋和尊重他国权益的义务。海洋法权论以构建和平与安全、自由与公平、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海洋秩序为宗旨,是规范各国海洋权利和权力,调整各国海洋利益冲突,协调各国海洋利益需求,平衡国家之间海洋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论。

    日益严重的海洋争端和不断升级的海洋权益纠纷证明,传统的海洋霸权主义已不适应当今世界的海洋秩序,海上弱肉强食的时代终将退出历史。在当今海上非传统安全不断凸显的背景下,海洋霸权的威慑力大不如前,面对诸如海盗、海上恐怖主义、海平面上升、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生态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系统维护、海域岛礁主权争端、海洋边界划定、海洋科技分享与保护、海洋网络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因素时,依靠霸权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权利——海洋法权来规范海洋世界的海洋秩序,需要一种新型的理论——海洋法权论来构建现代世界的海洋秩序理论。

    当前,制度利益成为海洋利益的组成部分,海洋权益的全面维护必然要求海洋立法的不断完善。伴随着海洋经济强国目标逐渐清晰、“一带一路”建设日渐明确,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海上通道正在打开,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持续推进。中国需要在海域综合管理、海洋资源开发、海洋污染防治、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纠纷解决等方面制定相应法律、法规,积极参与国际涉海公约创建,广泛开展海洋国际事务合作,推动国家海洋战略实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我国是海洋法权的拥护者、捍卫者和建设者,坚决抵制任何国家的海洋霸权行径,努力构建世界和平之海。

    评委指出,该文通过对传统海权理论和中外海洋法治实践的回顾与反思,提出以海洋法权为核心构建我国海洋法权理论体系的新观点。海洋法权论以构建和平与安全、自由与公平、符合全人类共同利益的国际海洋秩序为宗旨,是规范各国海洋权利和权力,调整各国海洋利益冲突,协调各国海洋利益需求,平衡国家之间海洋权力与权利关系的理论。海洋法权理论为健全和完善中国海洋法治体系、促进国际海洋法律制度创建和维护国际海洋法律秩序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现实可能性。海洋法权论的提出,对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海洋法学的基础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该文提出构建以海洋法权为核心的海洋法权理论体系,填补了中国海洋法基础理论研究空缺,有助于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海洋法治的理论体系、制度体系和实施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创新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转载自《社会科学报》)

党委宣传部、科研处、经济法学院

2018年11月14日

返回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