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建龙: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在上海政法学院2016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演讲

发布者:裘欣璐发布时间:2018-01-16浏览次数:74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来到上海政法学院。我很佩服你们的眼光并且祝贺你们的成功,因为这所学校不仅仅拥有上海颜值最高的校园,颜值最高的学姐、学长,还有颜值最高的校长,更有一批很特别的教授。

前些天一位包工头向我抱怨招不到工人。我问他你给多少钱工资,包工头回答:小工的工资是每天200元,大工每天300以上,也就是说在建筑工地上打杂小工的月收入实际超过4000元。

另一个有意思的调查是,去年某机构发布的《就业蓝皮书: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2014届中国大学生平均月收入为3773元,比建筑工地的小工还低。顺带说一句,这份报告还煞有介事地强调:参与调查的专业中,法学就业率是87.9%,连续三年垫底。

苦读四年,竟然收入还不如在建筑工地上帮忙的小工,那还读大学干什么?而且还来政法学院读大学?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很有杀伤力的问题。

生命原本就应当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我很诧异,什么时候开始用月收入和就业率作为评价大学尤其是法学院的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了。如果仅仅是为了就业和收入,建议诸位立即退学组团去工地和工厂打工,包你百分百就业和超过年度大学生平均工资水平。

初入大学,你必须想明白,为什么要在大学,而且是政法学院度过你生命中最美好的年华。

大学,让你的人生变得完整。在今天,大学已经并非人生中的“奢侈品”,但却是必须品,只有读过大学的人生才是完整的。

大学,让你的未来一切皆有可能。谁能说,今后的国家领导人不会出现在在座的诸位之中呢?

大学,让你在人生最美的时光,遇见最美的自己。有一句俗话生动诠释了大学可能带给你们的蜕变:“大一土,大二洋,大三大四不认爹和娘”。只有在美丽的大学校园,你才会发现自己竟可能会如此的美好。

大学,让你在生命中最曼妙的年华,邂逅美丽的学姐或者学长,之后还有每年定期更新的学弟和学妹。

这都是读大学的意义,但我觉得,在政法学院读大学最重要的意义还并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在这四年里,校准和预设未来一生的轨迹。

我的大学读的是商学院,四年学习最大的收获是,发现自己的兴趣不在经济而在于刑事法学。因此毕业时我放弃了去名企的机会,而是去了戒毒所。

大学时同学给我取的绰号是“姚博导”,其实这是略带嘲讽意味的。但诡异的是,毕业十余年,在经历了警察、检察长等多种职业体验后,我真的最终变成了教授、博导。

知道自己“想成为什么,适合什么”,这是大学四年必须想明白的事情。千万别“大一玩,大二睡,大三成绩已掉队”,到了“大四不想进社会”。

 

在这四年里,培养和修炼理性而高贵的品格。

大学是高贵的,法学院更是古老而高贵的。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一般都设三个学院——神学院、医学院、法学院,法学和神学、医学也并列成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个专业。

在今天有三种仍然穿袍褂,一眼就能看出与众不同的职业——牧师、医生和法官。法律职业有着比普通职业更高的职业操守和品格要求,穿袍是为了提醒你,从那一刻开始你不是人了,是神,时刻提醒你要克服人性的不足——比如偏见、情绪、私欲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主持正义。

法治的假设是人性本恶,并据此进行法律制度的设计。法律人首先要学会克服人性中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光靠法袍并不能遏制和消除人的野性,更需要在此之前经历严格的训练和修炼。而这种训练和修练首先是培养符合现代法治国家要求的法律思维,理性、平和、公正、良善等品格,而这样的培养也将让你受益终身。

 

在这四年里,确立胸怀天下的担当与志向。

也许工科生只需埋头实验,但法科生必须仰望星空,他们的眼中是家国。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用就业和收入作为评价标准是对法科生的侮辱。

法学之所以和医学、神学并列为世界上最古老和最重要的专业,是因为医学给了人肉体的健康,神学给了人灵魂的平静,法学则给了人类行为的规则与秩序。有此三门学问,人类成为万物之灵,并能持续存在和繁衍。没有法学和法律,社会将陷入混乱和无序。法学是正义之学,是善良和公正的艺术,法律人天然的使命就是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胸怀国家与社会,法律人必须要有这样的视野和担当。

现代国家的领导人大都出自法学院,多有法科背景,原因正在于法学致力于确立社会规则与维护社会秩序这一特性。美国历届43位总统中有26位是律师、检察官、法官出身,超过60%。我国现任总书记习近平拥有法学博士学位,总理李克强毕业于北大法律系,标准的法学背景。也许你以后并不一定从事法律职业,也许你今天读的专业还可能不是法律,但在政法学院熏陶四年后,应当确立起胸怀天下的担当与志向。

如果说读大学是一种浪费,读政法学院更是得不偿失,那就让我们一起将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吧。

最后,我想引用昨天我院微信公众号上一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来结束我的唠叨,这也是我们全体教师对各位同学的承诺:

“在最美的年华遇见你,你将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我将陪你蹉跎年华”。

谢谢大家!

(作者系上海政法学院刑事司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上海市十大优秀中青年法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