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表情识别读脸读心》课程教学大纲

发布者:xssf发布时间:2019-10-23浏览次数:6528

微表情识别读脸读心》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

编号

[25D000003]

课程名称

微表情识别读脸读心

英文:Microexpression Recognition Reading Face and Mind

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2   学时:30(课内讲授:14;实验实训:14;考核:2

2.课程性质:任意选修课

3.适用专业:不限

4.先修课程:无

5.选用教材:

《微表情识别——读脸读心》,范海鹰主编,机场反恐机构内部刊物,2014年版。

6.参考书目:

《科学识别“谎言”—心理测试技术广角》,范海鹰、付有志、王学博编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情绪的解析》,[]保罗.埃克曼著、杨旭译,南海出版公司,2008年版。

《微反应、微表情丛书》,姜振宇著,凤凰出版社,20116-9月版。

7.教学形式:知识点讲授、应用案例观摩评析、操作训练等。

8.考核方式:(考查)专业认识、技术应用、课程心得等。

教学目的及要求

教学目的:

引导学生认识人类情绪产生的原理及意义,学习情绪辨识和管理的方法,从而达成提升自身情商和掌握心理辨识技能,把自己培养成人格健全、积极乐观、知晓心理科学新方法的社会适用人才的目标。

教学要求:

掌握面部微表情、身体微反应、非言语行为的基本形态、情绪意义及其识别要点。

理解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研究方法。

了解技术的发展动态及学习方法。





课程

内容

、教

学要

求及

学时

分配

















教学内容及实施安排:

(一)微表情识别概要(  4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概要:1、微表情识别 发展概要;2、微表情识别 理论概要

案例教学:lie to me、《非常了得》微表情辨析1-2

角色扮演:《真真假假》微表情辨析1-2

教学要求

了解:微表情识别国内外应用研究成果

理解:微表情识别应用原理

掌握:微表情识别应用研究思路及方法

问题与思考:

1、保罗·埃克曼微表情研究的成就。

2、国内微表情研究进展。

3、微表情读脸读心的原理。

(二)微表情识别线索( 10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概要:

1、面部微表情形态及意义

2、身体微反应形态及意义   

3、非言语行为形态及意义

案例教学:lie to me、《非常了得》微表情辨析3-7

角色扮演:《真真假假》微表情辨析3-7

教学要求

了解:面部微表情、身体微反应、非言语行为的形态表现

理解:微表情形态产生的心理认知基础

掌握:微表情基本形态的情绪意义辨析

问题与思考:

1、七种面部微表情的形态及情绪意义辨析

2、八类身体微反应的形态及情绪意义辨析

3、非言语行为的形态及意义辨析方法

(三)微表情识别要点(6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概要:

1、激发情绪 问对问题

2、辨析情绪 找到矛盾

3、解析表达 寻求契合

案例教学:lie to me、《非常了得》微表情辨析8-10

角色扮演:《真真假假》微表情辨析8-10

教学要求

了解:单向表达与刺激表达的情绪控制特点

理解:激发情绪、辨析情绪、解析表达在微表情识别中的意义

掌握:激发情绪、辨析情绪、解析表达的方法

问题与思考:

1、欺骗情境中微表情的产生及意义

2、激发情绪-问对问题的方法

3、辨析情绪-找到矛盾的方法

4、解析表达-寻求契合的方法

(四)微表情识别训练(8   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概要:

1、基础训练(meet软件,情境图片,情境视频)

2、情境应用(犯罪调查,职业情境,生活情境)

案例教学:lie to me、《非常了得》微表情辨析11-14

角色扮演:《真真假假》微表情辨析11-14

教学要求

了解:微表情识别情境应用的线索

理解:微表情识别情境应用的意义

掌握:微表情识别情境应用的方法

问题与思考:

1、特殊情景中微表情反应线索捕获

2、特殊情景中微表情识别线索激发

3、特殊情景中微表情识别线索辨析

(五)综合应用(2   学时)教学内容:

1、学科发展(学科建设与发展概要)

2、随堂考核(专业认识、技术应用、课程心得)

教学要求:

学以致用。

问题与思考:

1、微表情识别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

2、对微表情识别技术学以致用的认识?

配套

实践

环节

本课程采用“三四五式”实训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三个部分:理论要点、典型案例、操作训练;

教学过程四个环节:概要讲授、观摩评析、互动参与、社会实践;

教学手段五种方式:教师讲授、视频观摩、应用评析、角色扮演、课网自修。

在科学、直观、生动、参与式情境中,了解技术的应用发展概况,领会技术的要素和应用要点,侧重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说明


大纲

编写

责任人


刑事司法学院实验实训中心 (教研室) 范海鹰   (签名)

2019 923

教研室审核

意见


刑事司法学院实验实训中心 (教研室) 范海鹰   (签名)

2019 923

院(部、中心)审核意见



院(部、中心)      (签名)                                                      年      月     日


6/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