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下午,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与上海政法学院在外滩中银大楼举行银校深化合作座谈会暨中行班(第三期)开班仪式。此次活动标志着双方在金融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迈上新台阶,共同致力于为金融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复合型专业人才。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长、党委书记王晓,资深客户经理杨军;上海政法学院党委书记葛卫华,党委副书记、校长刘晓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志刚,党委常委、副校长毛军权等领导出席仪式。上海政法学院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相关部门及支行主要负责人,以及第三期中行班学员代表和第一期优秀学员代表共同参加了活动。
王晓在致辞中表示,中行班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构建“理论+实践+职业发展”的全链条培养体系,成为新时代校企协同育人的典范和破解高校就业“最后一公里”的标杆工程。该项目从全国2万多个校企合作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优秀案例,是金融行业唯一入选项目。他强调,中国银行将充分发挥全球化网络优势,在党建服务、数字金融、跨境业务等领域深化合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懂法律、精金融、通科技”的复合型人才,为新时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毛军权详细介绍了中行班的建设发展情况。他指出,中行班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特色品牌,不仅是一个学习平台,更是连接校园与职场的桥梁。未来将持续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在课程优化、实践拓展、国际化布局等方面发力,助力学员成长为新时代金融领域的栋梁之才。
活动现场播放了展示金融班发展历程和学员风采的视频,生动呈现了前两期学员在课堂学习、实践活动、实习就业等方面的精彩瞬间。在班旗交接仪式上,往届学员代表将象征着“刻苦求实、开拓创新”校训精神的班旗郑重传递给新学员代表,标志着金融班精神的代代相传。
本届中行班新生代表刘玮佳以“荣幸、感恩、承诺”为关键词分享心声,表示将以实际行动回馈学校与中行的培育。中行班优秀校友代表罗密分享了在中行的职业成长经历,勉励学弟学妹们珍惜平台,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人力资源部总经理郑定成向学员代表颁发录取通知书,希望学员以这份荣誉为起点,在“理论+实践”的淬炼中磨砺本领,未来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在就业导师聘任仪式上,高志刚为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行政事业机构部副总经理蔡晶、人力资源部高级人力资源经理王帅颁发就业导师聘书。作为金融班“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双导师制”整合高校学术资源与行业实战经验,从职业规划、实习就业、论文指导等维度提供全程陪伴式培养,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为金融行业精准输送懂理论、强实践、有情怀的复合型人才。
刘晓红在开班寄语中总结了金融班的三大亮点:一是“新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构建“法学+金融+科技”的课程体系;二是“新成果”打造就业直通车,形成可复制的校企合作范式;三是“新使命”以人才培养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践行“金融为民”初心。她对学员提出三点期望:一是要“以学筑基”,在课堂与实践中夯实理论功底;二是要“以创致远”,在跨境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敢闯敢试;三是要“以德立身”,坚守金融安全底线,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战略,成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金融人才。
葛卫华在总结讲话中指出,中行班作为金融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创新典范,已成为上海政法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张亮丽名片。他强调,这一合作突破了传统校企合作的局限,通过“课程开发-实训实习-就业保障”全链条培养模式的创新实践,不仅显著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就业竞争力,更以党建联建、校友资源整合等创新举措,展现了银校双方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未来,学校将深化“金融+法律”交叉学科建设,探索数字人民币在奖助学金发放、慈善捐赠等场景的应用,并依托国际教育资源与中行海外布局,共同开发面向“一带一路”留学生的跨境金融服务,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
中行班是银校联合深化产教融合的战略实践,通过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精准对接金融行业数字化转型与复合型人才需求。项目以“六方共赢”为核心理念,构建“理论+实践+创新”三维培养体系,融入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合规风控等前沿内容,打造“需求导向-过程共管-就业衔接”的闭环培养模式。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浪潮下,双方将继续深化合作,为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源|经济管理学院 合作发展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