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政法学院国际法学院,始建于1993年,2012年由国际法商系更名为国际法学院,2024年设立国际仲裁学院。学院自建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探索适应国家与社会需求、契合法学学科发展目标的教育培养体系,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法律信仰坚定、法学知识扎实的优秀涉外法治人才。

国际法学院现有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比较法与普通法4个教研室。拥有法学(国际经济法)、法学(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创新班)、法学(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班)3个本科法学专业方向;拥有国际法学、法律硕士(涉外律师)、法律硕士(国际仲裁)3个硕士专业方向。国际法学科带头人为校长刘晓红教授。目前学院的在校学生1047名。

2012年,上海市教委批准我校为“上海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和“上海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2013年起,我校在国际法学院设置“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培养德才兼备、素质全面的涉外卓越法律人才。2021年,“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试点班”升级为2.0版的“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创新班”,并开始尝试从春季高考和秋季高考分别选拔学生进入“涉外卓越班”。2023年,我校入选教育部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协同创新基地,作为基地建设的创新举措,我校在国际法学院设置“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基地班”,并从学校四个“卓越班”的大一学生中选拔20名进入基地班学习,培养国际组织方向的涉外法治人才。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师员工44人,专任教师36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11人,外籍教师2人,具有英美法系国家JD(法律职业博士)学位师资5人。专任教师已经实现了博士化,其中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及访学学习背景。学院拥有晨光学者、曙光学者和青年东方学者。为了突出复合型、应用型、外向型特色,学校聘请了中联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徐国建教授为国际法学院特聘院长,并聘请了一批兼职教授、校外实务导师。学院以教学科研为中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近年来承担国家级重大课题1项、国家级课题8项、其他各级各类科研(教研)课题40多项,出版专著(教材)3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获得省市校级优秀科研(教研)成果奖励40多项。现有市级精品课程2门、市级重点课程6门、市级示范性全英语课程9门、市级一流课程3门,市级国际学生全英文示范课程2门。学院设有上海市高原学科-国际法学科,该学科建立以来,依托设立在我校的“中国-上合基地”等一系列国家级平台,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在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和国际税法等领域作出了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为我国对外交往、经济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院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注重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学院先后与美、英、捷克、瑞典、加拿大等国家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地区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学生有机会赴境外进行短期或一年以上的交换学习,为今后涉外法律职业选择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与英国利兹大学和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合作的3+1项目和硕士研究生项目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院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全球性国际商事法律模拟竞赛,连续15届举办MOOT Shanghai国际商事模拟仲裁竞赛,为学生提供走上国际舞台和国内外顶尖法律人才同场竞技的机会,提升学生运用国际法知识进行实践活动的能力,为培养中国国际商事争端解决领域的人才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