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于A6-312举办2025级新生系列讲座第四讲,林升宝老师应邀主讲,围绕“中国青年运动史资料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展开专题辅导。
讲座伊始,林升宝以共青团中央相关文件为引,系统介绍了历史研究涵盖的五大领域:史料类、分期史类、专门史类、地方史和人物史。他指出,中国青年运动史的发展脉络契合从史料积累到通史编纂,再到区域与专题研究的学科演进规律,体现了史料在历史建构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林升宝强调,史料不等于历史本身,研究者需以主动思考和深入投入,方能触及历史的本质。
林升宝还聚焦于史料的类型与收集方法,重点以档案史料为例阐明其多维价值。结合1968年知青上山下乡的实例,说明一手档案不仅能反映中央政策导向,还能展现地方执行中的博弈与基层实践细节,具有不可替代的实证意义。林升宝提醒同学们,历史研究应避免局限于单一史料,而要注重多源史料互证,以全面还原历史现场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相较于一手史料,二手资料虽有助于梳理事件背景与逻辑脉络,但因其带有编撰者主观色彩,使用时须保持辩证眼光。
最后,林升宝通过青年运动亲历者的口述史料,生动展示了细节描述对历史重构的补充作用,并总结指出:史料是历史研究的根基,脱离史料的历史论述犹如无本之木,难以立足。
本次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对青年运动史料的认知,也增强了大家在学术研究中坚守严谨性与方法论的意识。林升宝还现场演示了多个数字化历史资料平台的具体使用方法,鼓励新生善用技术工具提升研究效率,同时也要重视原始资料汇编的整理与辨析功夫,做到“史料先行、论从史出”。
在交流环节,林升宝进一步引导同学理解通史与区域史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整体史观,在更宽广的视野下开展青年运动相关研究。同学们表示,通过本场讲座不仅提升了对青年运动史的理解,也从历史维度深化了对我国政治制度与理论发展的认识,为今后专业学习与思想成长奠定了扎实基础。
文|黄天怡
图|黄天怡